LOT 0424 陈洪绶(1599~1652) 行书七言诗 镜片 水墨纸本
Viewed 178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80×30cm
钤印:陈洪绶印(白)、章侯(朱)(第1、2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050,第22、19印)||款识:旧作似尔百韩社兄教之,洪绶。||识文:拟哥艳曲媚山梅,雪禁多时春渐催。病里若开他寂寞,倩谁留待病除开。 |章侯笔墨皆逸品 楚调自歌俱风流|建峰/文||陈洪绶(1598-1652),字章候,号老莲,大明灭亡后,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人。陈洪绶祖上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其父陈于朝虽未取得功名,然才华横溢,与徐渭是忘年交,书法曾得到徐渭指点,成就相当。陈洪绶早年受其父的影响,于绘画、书法、版画、诗文等均有涉猎,并小有成就,成年后,便成为晚明极有成就与特质的书画家。|本幅陈洪绶《行书七言诗》,长80厘米,宽30厘米,书自作诗“拟哥艳曲媚山梅,雪禁多时春渐催。病里若开他寂寞,倩谁留待病除开。”款识“旧作似尔百韩社兄教之,洪绶。”从书风看为其晚年手笔,整幅作品稳重舒展、气度恢宏、潇洒飘逸、狂放不羁,结体大小、轻重、肥瘦任其自然,参差错落,前呼后应,挥洒自如。轻重疏密自然,骨气润达而有神韵。陈洪绶晚年书风受晚明以黄道周、张瑞图、王铎、倪元璐、傅山等的浪漫主义书风影响,显示出奇侧怪异,富有节奏感。明末清初书坛以“二王”为主流,尤其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帖学派坚持以传统为主,一股复古书风吹进晚明书坛。陈洪绶早年书法受当时复古潮流的影响,师法古人,在学欧阳询的同时又学怀素的狂草,兼修褚遂良、米芾而后又融入颜真卿的庄重,从他早期可见的书法中,大致上可以看出受到欧阳询和颜真卿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远。陈洪绶的间架结构取法欧阳询,而在线条的丰腴饱满方面则是取法颜真卿,学习古法的同时掺入己意,于是自我风格初露端倪。此《行书七言诗》结字欹侧而偏长,率意中见情性,行笔婉转流畅、提按分明,不受束缚;疏朗空旷的行距、错落有序的字距显示出超然脱俗的含蓄之美。|纵观陈洪绶一生书法,风格转变最明显的一个分界线则是甲申(1644)之变。甲申之变之前的书风透露出陈洪绶此阶段书法多以自我为中心,借笔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从中可以感受出他对仕途不顺的无奈心情,通过书法形式排解出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甲申之变后,此时陈洪绶的书体逐渐向瘦长的方向转变,与之前相比少了几分肉,多了几分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他渐渐从颜体的影响脱化,逐步走向晚年的面目,字形结构比较紧,通篇趋于内敛,从险绝归于平淡。|遗民书法的共同特点是各具强烈的自我特征,大多数不受法度的限制,陈洪绶也不例外。他早年学习古法时,已经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但后来抛弃法理,恣意挥洒,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不能不说是他的特殊的生活遭遇使其如此的。作为明代书画界的一代宗师, 陈洪绶曾名震一时。他于书法上所取得的成就归因于艺术天赋、人文修养、时代环境、社会履历、个人痛苦的交叉碰撞,绝非横空出世、无根可寻,其书法风格在清初书坛上不能说是独树一帜,却极具代表性。
Preview:
2017年12月17日-18日
Address:
北京金茂万丽酒店三楼宴会厅(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57号 嘉德艺术中心往南300米)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