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005 颜文樑(1893~1988) 1940年代 秋诗篇篇 布面油画
Viewed 680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23.5×32.5cm
出版:《当代艺术新闻》,2010年9月刊,封面 签名:颜文樑||钤印:樑 |颜文是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实践者,在中国油画早期的实践与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推进者角色。1922年,颜文与友人建立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继而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一并被后世称为中国近代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美术院校“四大校长”。1933年,颜文应徐悲鸿之邀兼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教职,致力于西画传播,和徐悲鸿携手高举写实主义旗帜,为现代写实绘画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艺术创作上,颜文被誉为“中国风景油画的奠基者”。其油画风景则以严谨而著称,早期作品具有高超的造型技巧,写实逼真。然而留法期间(1928—1931年,即光色融合第一阶段),颜文虽接受了欧洲学院派写实主义训练,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印象主义的影响,广泛吸收了印象派技法。他严格遵循欧洲古典主义绘画中的科学法则,对景写生,讲究光影透视,而又同时在造型严谨、手法写实的基础上对景物的色彩进行深入刻画,重视描绘外光与色彩的关系变化,将物象的形与色紧密结合。颜文是近代中国少数将印象派精髓与以库尔贝为代表的欧洲写实主义相结合的油画家之一,他曾于《关于美》一文中说过:“我主张真实。先有真实,后有美。没有真就没有美。美要附在真实上面……美一定要从真里出来。真善美是我的主张。”同时,颜文亦将新文化运动崇尚科学的精神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主张“科学不是美,但艺术利用科学能产生美……科学与美术是有联系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都是科学。画家不能不利用科学。”|此幅《秋诗篇篇》创作于1940年代,是颜文留法回国之后个人风格最为突出的时期。自1937年11月开始,颜文自苏州经余杭、杭州、宁波,直至上海,延途游历写生,并留下重要的油画作品及写生画稿,而《秋诗篇篇》便是此时期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光色融合的第二阶段,他对于自然景色的洞察力以及对光线的敏感把握已至炉火纯青之化境。同时,经历了抗日战争等中国社会政治的巨变,受到当下社会精神面貌、文化心态以及艺术受政治钳制等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绘画语言也逐渐偏离留法时期光色融合第一阶段的审美坐标,转而更加符合东方人细腻的审美要求。有别于留法时期的大笔触与高度概括的形体,颜文重拾中国画传统,将细致的工笔画技法提炼、融合在西方油画语言中。除了表现其扎实的造型能力及素描功底之外,这一时期的作品亦更加注重内蕴的表达,追求特殊光色氛围下的东方诗意,这一点与中国写意水墨重视意境的观念所相通。颜文以其严谨而娴熟的油画技法,描绘出独特的中国风景以及中国人民所特有的纯真与质朴,其作品既弥漫着中国文人画的特殊气质,亦流露出焕然一新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气息。|本作尺幅不大,画面精致而紧凑。作为光色融合第二阶段的重要佳作之一,其构图、明暗以及色调的处理均平衡得当且富于变化,充分实践了颜文的油画理论。首先,颜文运用了西方定点透视理论,河岸处以大斜线的构图,配合前景、中景、远景的纵深伸展,在小幅画面上形成了广阔的空间感。其次,画中布局结构的来龙去脉恰当清晰,景物互相呼应、疏密有序。其中,透视灭点处于画面右方,而视觉主点亦聚集在画面中央偏右侧部分,因画面右侧布局相对较紧—高耸的树木排列紧凑,枝桠繁密参差,相比之下画面左侧布局则相较宽松,树木枝叶稀疏。向上遒劲伸展的树木枝干与河岸及远处的山峦形成对比,给人以横直相交的视觉变化。画面中央偏右侧处,孩童衣服上的一抹蓝色,在周围树木与草丛偏暖色调的包围中显得格外亮眼;行走中的人物形象,配合远处水面上的一叶轻舟,如画龙点睛,亦将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凝聚于此,同时为看似萧瑟的秋景增添了一丝生机勃勃的气息。|颜文以近乎工笔的细腻笔法描绘了树叶、枝干以及草丛,细致入微却不显琐碎。整体偏暖的色调中夹杂些许翠绿,层次清晰而富有变化。颜文曾在《树的透视》一文中就树木各个部分的形态及透视效果进行过详细而深入的阐述,从树干、树枝到叶群,乃至树与树之间的排列组合,均一一列举、分析,并总结出不同观察角度所适用的构图,以求精准写实地表现树丛的自然状态。为了表现大自然最真实的一面,除了物象的形体透视之外,颜文对色彩的空间透视、光的性质、光与色彩的效果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进行了系统而科学化的研究。在此幅作品中,画面远处山峦呈现青灰色,该现象便是由于光的性质而形成的。颜文在《色彩的空间透视》一文中曾详细阐明了“远山成青”这一现象的原因—处于阴影之中的远山反光极微,整体暗于其中所隔空气的颜色,故被空气的颜色所遮蔽,呈现出青灰色。亦由此可见,颜文在创作风景油画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多年潜心研究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以及对油画颜料和油画技法进行探索,以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将西画本身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虽是描绘秋景,却并未给人一丝寒意。相反,画面中的劳动人民形象在一片金黄色的烘托中,给人以亲切之感,在深邃与静谧的意境中迸发出蓬勃生机。在这件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颜文的中国油画本土意识。他在创作中对西方油画语言表达进行了修正,在技巧层面进行了一定的移植与发展,以此精确地把握了中国风景的独特美学,并将自然景观与人们的内心世界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境相融。可以说,他在油画创作中均衡地把握了光色与东方意蕴的结合,达到了堪称完美的中西融合之境界,他的作品帮助我们填充了中西方民族之间的空隙与差异。 |画面左侧署有“颜文”三字落款与印章一方。该作品曾刊登于《当代艺术新闻》2010年9月刊的封面,出处明确。无论从艺术成就还是美术教育方面,颜文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与其他几位校长—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相比,其作品的市场价值目前明显被低估,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Preview:
2018年6月13-14日
Address:
北京嘉里大酒店 二层(中国北京朝阳区光华路1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