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987 1990年作 相看两不厌 镜心 设色纸本
Viewed 359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97×62.5cm
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款识:庚午年冬方召麟。|钤印:「方召麟印」 |泓晖书室藏方召麟绘画专题(lot987-989)|泓晖书室藏方召麟绘画专题(lot987-989)|我自2000年认识方召麟先生,从此也爱上了中国的艺术。「泓晖书室」从那时开始,就专注收藏和深入研究方召麟先生的艺术。在这十多年的收藏与研究中,当我越是深入,越是对方先生敬佩不已,她的艺术,超越了当时的固有框架,但更使我佩服的,是那种敢于超越时代的勇气。从早期50年代至60年代的作品、画册、甚至是报纸的报导,都在记录方先生的艺术发展旅程,她带着深厚的中国艺术根基,由香港出发,走向世界各地,吸收西方的艺术精萃,也同时将中国的艺术带到西方,让西方艺术爱好者感受中国艺术之博。|要了解方召麟的艺术,就要理解她的艺术之路和创作概念,当然这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解释得到,在此只能简述之。早在50年代,,吕寿琨当时与方召麟素未谋面,只闻是赵少昂之弟子,在参观完方召麟的画展后,吕寿琨在香港华侨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方召麟之书画」,他在文章中对方召麟有以下评论:「观其展出之书画作品凡一百二十余帧,全部自始至终,迄无破绽,所用笔色,浑然一致,此实为画展中之最难得气象,盖足以证其功力造诣,已臻纯熟之境界,非有真艺术者,奚能得此。」(节录于华侨日报1955年3月3日)|整个60年代,方召麟定居伦敦,除多次举办画展之外,并于欧洲游遍名山大川,于壮丽的山水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由于长期待在外国,接触西方现代绘画,益发方召麟开拓属于个人的艺术道路之宏愿。她曾尝试创作西方抽象画,但稍后仍回复传统中国绘画媒体。因为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时的方召麟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王无邪先生曾在一编文章中对方召麟有着非常透彻的描述,令我非常认同:「她的画以直觉为凭,率意绘出心中的山川景致,画面上无论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均不假理性的逻辑安排,如晋人书法意兴遄发,常纵意中得之;其笔触有如远古磨石的痕迹,这种技法是她独创的,先以淡墨在原有绉褶的宣纸上勾勒构图轮廓,再用近干的笔在纸上皴擦,粗犷的墨斑和丰富的质感构成气势磅礴的乐章,一幅心象山水便由此诞生。如此,以粗重的笔势,大胆泼洒,一笔一画雕凿而出的山水画,确已达到我前头提及的简略拙朴。此画风与那种初看即悦目无比的纤巧风格恰恰相反的,方女士追求的是一种稳重持久的震撼,避免以传统的皴法,或者是「芥子园画谱」里的成规来完成山水画作。|画面布局喜整幅填满而少留白;若有空白处便填进书法,与画面交相融合。题款钤印往往流露出她的心境,她的想法或美学观。色彩在她作品中通常无关重要,但有时她以朱红或翠绿等重矿彩加以点染,亦能证明她对色彩表现有相当高明的掌握力。|在粗略的笔墨之间,方女士往往加添林木、村廓、小舟和人物等点景画面,标明方位。她那天真浪漫的率真笔调,表达了她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可亲的幽默感。无论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等对她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她的作品确实具有无可否认的现代特质,在保守的传统画家当中出类拔萃,挺立于现代化运动的前卫地位,一方面探寻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努力维系与传统一脉相承的关系,另一方面避免与西方当代画派出雷同。」(节录雄狮美术1984年5月号)|——泓晖书室|「过去几十年,我以中国传统为根基不断摸索探求个人的艺术之道。我所秉持的原则是在不悖离本源的情况下达成各种变化,创作时不忘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进而成为中国的艺术家。」—— 方召麟
Preview:
2016年4月2日-2016年4月5日 10:00-20:00
Address:
香港君悦酒店 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