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790 立佛
Viewed 2579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高28.5cm
|此佛像为立姿,双脚呈外八字形,涡卷形发式和肉髻,顶部肉髻高高隆起,面形长圆,大耳垂肩,长眉高鼻,双目紧闭,嘴角微上扬,神态端庄安详,气质超然。躯体雄健,气势宏伟,颈下有三道,身着通肩式袈裟和僧裙,袈裟在胸部以下呈“U”字形分布,小腿部露僧裙下摆;右手举于身体右侧,结施无畏印,左手平置于身体左侧,自然下垂,结施与愿印,表达佛陀关怀众生的重要功德。双足跣立。总体来看,该佛像融入了印度犍陀罗和马士腊两种艺术风格和手法,体现了北魏初期我国佛像艺术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南北朝时期是社会政治大变动时期,也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大交融的时期,北魏佛教艺术在这一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呈现阶段性发展。北魏早期(北魏建国初至文成帝即位时期),佛教艺术延续十六国风格,以犍陀罗艺术为基础,同时吸收了马士腊和中土艺术因素,外来色彩较为浓厚。以佛像为例,扁球形大肉髻,面相丰圆;袒右肩或通肩式袈裟,细密“U”字形衣纹。|北魏中期(文成帝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佛教艺术中融入了明显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因素,以佛陀造型为例,佛像面庞丰圆,躯体健硕,双肩宽阔,气势雄阔;内着僧神祇支,外罩“右开左合”式偏衫,衣纹写实;金铜造像一般配有台座和背光,北方民族审美特征突出,且表现出鲜卑族的强大气势。北魏晚期(孝文帝迁都至北魏末年)是佛像艺术的光大时期,北魏推行汉化之后,佛教造像艺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佛像面相、躯体变为瘦削形,神态温和隽秀,曲领,褒衣博带式袈裟,僧裙肥大,衣褶繁复,装饰增多。|佛像发式也是佛像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发展变化的时代差异为佛像艺术风格的判定提供了依据。其大体可以分为四种:水波发、涡卷发、螺发、磨光发髻。水波形发式在佛造像诞生初期就已经出现,形状如水波浪一样排列,有纵向和横向分布(图7)。其在东传时还衍生出一种束发形式发髻,形似汉式男子束发(图8)。涡卷发为水波形发式的一个分支,水波式的发纹结合了涡卷;涡卷有大有小,一般出现在正中,或以中线为基准,两边对称分布,多为右旋,发髻起伏翻卷自如,立体感强(图9)。螺发,即状如田螺的发式,起源于印度中部的马士腊地区的佛发形式,可细分为许多小类别,如小圆锥点形,扁圆s形,漩涡形等(图10)。磨光式发式属于无发纹发式,一般发髻与肉髻都光滑无雕琢,其广泛见于古代西域地区,主要分布于北方的石窟或但尊佛像上,南方地区偶有出现。(图11)此几种发式在佛像中混合使用,只是在不同地域和时代有所侧重和取舍。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髻珠,就是珍藏在发髻中的宝珠,圆球状。髻珠用于佛造像最早出现于北齐,在隋唐之后开始大为流行(图12)。|与该佛像相类的还见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通高53.3厘米(图13)。|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6年)弥勒金铜立像。通高141.5厘米。(图14)|——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教授 尹夏清
Preview:
2018年9月13日-15日
Address:
北京昆仑饭店二层昆仑堂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