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052 张君秋旧藏 胡琴
Viewed 84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长49cm
|材质 竹木质||说明:附照片及谢虹雯说明。||胡琴,琴类一种,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人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故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君秋故物|张君秋先生是伟大的京剧艺术家,他一生为京剧艺术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做了很多继承,做了很多创作,尤其在演唱艺术上得到更大的成就。他在演唱方面,严格要求人物思想情感正确,同时要求乐队伴奏表现一致,设计了唱念艺术后,经常自己拉琴设计铺垫过订感情准确,留下照片纪念。||—谢虹雯 记。|谢虹雯(b.1930)京剧演员。张君秋之妻。早年谢虹雯为生活所迫,十六七岁时高中辍学改学京剧青衣,先后受教于王瑶卿、梅兰芳,后又拜梅兰芳为师。||张君秋(1920-1997)祖籍江苏丹徒,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原名滕家鸣,字玉隐。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红鬃烈马》、《打渔杀家》、《四进士》、《三娘教子》、《苏武牧羊》、《诗文会》、《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彩楼记》、《怜香伴》、《珍妃》、《秋瑾》等。有《张君秋戏剧散论》行世。|1935年,与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 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以一出《女起解》唱红。|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后拜梅兰芳为师,并得王瑶卿、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阎岚秋、朱桂芳等指导。早期演出剧目主要是《祭江》、《雷峰塔》、《玉堂春》、《春秋配》等青衣唱工戏。|1942年自组谦和社挑班。张君秋常与合作的演员有孟小冬、王又宸、谭富英、马连良。|1947年与马连良、俞振飞在香港演出数年。|1951年返京,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组成北京京剧团,曾合作演出了《龙凤呈祥》、《秦香莲》、《赵氏孤儿》、《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等。|1956年张君秋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马连良京剧团及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张君秋在演唱上的特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唱法上灵活多变;一是创制新腔。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调节气息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变化,高、低、轻、重,各类声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华丽与端庄,在典雅中见深沉,所谓涵腔唱法。张君秋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当及曲艺、歌曲的菁华,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张派”。|1997年5月27日,京剧大师张君秋逝世。
Preview:
2018年11月19日-20日 10:00-20:00
Address:
北京金茂万丽酒店(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57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