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127 佚名(明) 澄怀观道 立轴 设色绢本
Viewed 229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192.5c×97.5cm
出版:《支那古美术展览会》图版243,井二羊毛缎通,1935 年(昭和十年)11 月 |展览:《支那古美术展览会》,大阪美术俱乐部,1935 年(昭和十年)11 月||一山 一水 一舍 一亭|—明佚名《澄怀观道图》赏析||佚名《澄怀观道图》设色,绢本。纵192.5厘米、横97.5厘米,无款,无印。1935年11月,在日本大阪美术俱乐部展览展出,并著录于《支那古美术展览会》(图版243),展览并出版时定为“明佚名画不知何故?”|笔者观后认为,《澄怀观道图》与宋人作品相去不远,典型的全景式构图。图中远山、近水、精舍、茅屋、木桥、古亭,应有尽有;又有梯田、水车、行人、舵航、观景、对弈、读书、静思等内容,反映出人们既忙碌又悠闲之情趣,融天、地、人合一之精神世界。读此图,胸中充溢山水之美,使人澄怀,足可观也。|山势由中转右而高耸、叠起,气象严峻。画山石之用笔,连皴带擦,使画面苍润又静穆清幽。此法犹如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崇山叠嶂,江天浩渺,远山沙岸,使用顿挫用笔勾勒山石轮廓线,可见《澄怀观道图》有师法北宋早期山水画的特征。而《澄怀观道图》画水阁江中,又如元代王蒙《春山读书图》,但《澄怀观道图》亭中无人,而异于王蒙。此绘亭法,源于宋人;宋人山水往往师从荆浩、李成,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之观察,所画山水,突出峰峦浑厚、端庄,气势雄伟。《澄怀观道图》画院落瓦舍,文士客话;木桥跨水,有人肩背荷蕊物而过桥。江中巨石长松,松下石边溪水平静,山石、树木多用石青石绿敷染勾勒。高士躺于凉椅之上,一派春夏之交的景色。是图山石峻厚,树法工稳,皴纹微密,界画精致。人物虽作为山水之点缀,然刻划细腻,形具神生。崇山幽涧,峰峦峭拔,近大远小,沉郁坚实。再察其绢,细密精致,惜多次揭裱,品相堪差,但仍可见与宋人用绢同。是否是宋人佚名?待进一步研究。|澄怀观道,便能在一个美的世界里,在一种审美意境中悠然自足,这是文人雅士特有的情怀。澄怀是一种精神境界,是心灵升华的展示。而道是生命情调的一部分,符合于所处生活制度、规律等,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指出:“道,是宇宙灵魂,生命源泉,是美的本质之所在”。然而,这个道不是孤悬无着的实体,也不是不可感悟的虚体。《澄怀观道图》中的一山、一水、一舍、一屋、一桥、一亭都流荡着一种形,这形通往宇宙之灵。能见此,便是观道。|澄怀观道可想象为一幅完美的图画,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审美追求。澄怀是一种心境,这境含有儒家境界,道家境界和佛家境界,故境由心造。《论语》有句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宗炳也认为:“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一般认为,山水绘画美学的本体在道,大自然山水之美,也在于其形中之道,因而使得圣人、贤士乐在其中,天地人融通合一,并从中获得审美快感。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澄怀与观道是统一的。老子虽曾云“道乃自然长生之道,道又是众妙之门”。故山水画之美就在于此道。
Preview:
2018年12月1日-2日
Address:
北京金茂威斯汀酒店三楼(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7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