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051 苏天赐(1922~2006) 1979年作 漠阳江边的丛竹 油彩 木板
Viewed 756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25.5×54cm
出版:《亚洲艺术家第六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30页。 签名:苏 1979 |来源:袁伟民先生收藏。|展览:“中国当代油画大师——苏天赐教授油画展”,1994年11月,亚洲艺术家画廊,河畔艺术中心,新加坡。|《漠阳江边的丛竹》是苏天赐70年代的作品,也是其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期,画面既洋溢着柯罗和惠斯勒油画的抒情笔韵,同时也将中国传统的用笔线条,皴、擦、点、染等技法熟练运用于整幅作品的创作中。从画中可以看出苏天赐对线条有着深入研究。近景中茂密的丛竹林,其枝干的画法正如吴冠中所说“苏天赐先生的油画就是讲究笔墨的”。|苏天赐曾说:“除了在油画写生中尝试以外,我还用毛笔勾勒临摹波提切利和拉斐尔的作品,我研究其作品中处理形体边缘和内部结构的方法,以线条的轻重、徐疾的互相转换来表达形体和空间。”由于深刻的体会加上多年的实践,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线条元素,即使“颜料的黏稠度高,使得其顺畅行笔用线并非易事”,他照样“一波一折皆得自如,时而流转飘逸,时而古拙苍劲,依照抒情写景的需要,随形变幻,得心应手。”|苏天赐的画有两个特色。其一,线条感很强。他似乎对“线条”这一中国画里最为基本的元素情有独钟。他自觉地将线条融入到油画中去,用线条或充满线感的物象因素构造画面。线在中国绘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中国艺术似乎更早地、也更为纯粹地强调了线的功能。而因为有着用线的数千年探索,致使中国书法与绘画对线条的质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无论是风景、人物或是静物,他都大胆地发挥“线条”的流畅美感。|其二,合理运用色彩的表现力。他并不像印象派那样重视色层的堆积与色彩空间的绚烂塑造,而是发挥笔触的性能,让色彩“直接”挥洒。比如《漠阳江边的丛竹》中翠绿的竹林于中景处碧蓝的湖水相映成辉,并以一抹深蓝交代远处的山峦景致,色彩过渡自然,体现了一种简洁、古朴而生动的意蕴。|亚洲重要藏家之新加坡亚洲艺术家画廊收藏专题|2018上海泓盛秋拍有幸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新加坡亚洲艺术家画廊的袁伟民先生的大力支持,割爱将其收藏二十余年的重要作品作分享和拍卖。新加坡亚洲艺术家画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已故杭州美院画家蔡衍先生精心策划与努力下,大力推广杭州美院前辈艺术家的作品,曾在新加坡首次举办苏天赐先生和潘思同先生的个人画展及回顾展,是中国前辈艺术家的有力推动者和经营者。此次专题中的所有拍品均是首现拍场的精蕴之作,脉络清晰,其中苏天赐的《烟雨漓江》(三联画)和潘思同的《苏州河的早晨》可说是艺术家创作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私人收藏的典范之作。此外,专题还将呈现多幅馆藏级别的红色题材套色木刻版画,同样值得藏家珍视。|袁伟民(1939—),祖籍上海。1951年离沪前往香港,1953年就读于香港拔萃男书院,当年因校长的推选考取全免奖学金,自1960-1964年留学于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获学士学位。1964年至1967年就读于韩国延世大学( Yonsei University) ,获政治系硕士学位。1967年赴美,先后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及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74年从商,在美国、中国、新加坡等地发展事业。退休后,曾在中美两地的中学担任教职,目前仍积极活动于中、日、美各中学之间,为年轻人制造互相沟通、交流的机会。|亚洲艺术家画廊所在地——新加坡河畔大厦|苏老伉俪与袁伟民夫妇合影|苏老在画展开幕式上发言|“苏天赐教授油画展”会场开幕典礼——袁伟民先生致辞|袁伟民先生在为客人介绍苏老作品|苏天赐先生在袁伟民先生家做客|苏天赐与友人合影|袁伟民先生与蔡衍先生合影|苏天赐先生在袁伟民先生家聚餐|创作于1945年的《苏州河的早晨》是1954年“全国首届水彩、速写画展览”的优秀作品,也是潘思同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出版展览无数,影响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千千万万学习水彩画的艺术青年。《苏州河的早晨》的创作时间与抗日战争结束的年代相吻合,可以说是沉寂多年的画家看到了新的希望,因此借景抒情有感而发的创作。《苏州河的早晨》以饱含欢悦的暖色调描绘上海苏州河迎接黎明曙光的景致,这里苏州河代表上海,而曙光则是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憧憬,蕴藏着画家看到家乡迎来安定生活的喜悦心情。他把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的巨影与横亘于苏州河的乍浦路桥以及高耸在河畔的桅樯,交织在水光潋滟,云影熹微之中,热情地讴歌光明对黑暗的胜利。整幅画以湿画为主,干湿结合,水色淋漓,笔法流畅,气韵贯通,标志着画家已经摆脱了水彩画在技术上的固有限制而进入了创作的自由天地。|《外滩公园》是潘思同先生全景式构图水彩的经典之作。画面取景是从上海大厦向外滩方向俯瞰,当时的外滩公园和外白渡桥尽收眼底,江面上忙碌的船只穿梭忙碌,万国建筑影影绰绰,延绵至视平线的尽头。作品将大上海最繁华的外滩景致描绘得细腻真实,运用西画的焦点透视将画面整体处理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就现在来看,潘思同先生所描绘的上海城市景观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上海滩的繁华与绚烂一如既往;说陌生,则是画面中许多的城市布局和特定场景已今昔相异。在人们享受潘思同先生笔下轻快明朗的都市美感的同时,更不应该忽略作品所具备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特质。|《南京路雪景》是潘思同先生极其精彩的一幅都市街景水彩。潘思同通过和谐的素描和色彩关系,将白雪皑皑却热气腾腾的南京路表现得异常生动。画家充分发挥当时水彩的材料和语言的特性,既有水色淋漓的效果,又有生动的“留空”、“留白”,给人以大气磅礴的印象。潘思同的技法有三长,渲染、点缀和留空。他能够把整张纸浸湿,根据气候和画面需要循序落笔,随机把握,从容自如,善于利用水渍和干湿笔触收拾细节,处理好对象中凹凹凸凸的关系,画好点景人物,还长于留空,一笔下来兼顾背景和物象造型,恰到好处。作品将难得一见的南京路雪景和城市氛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长城内外舞彩虹》是潘思同创作于1977年的作品,题材十分难得,也是艺术家在十年浩劫结束后反映内心喜悦和憧憬的倾心之作。艺术家用彩虹将画面进行三七比例的分割,左边的乌云依旧没有散尽,但已无法阻挡骄阳透过云层直射大地。右边是一片晴空万里的景象,和煦的阳光将长城内外的神州大地点亮,伴随着舞动的彩虹,让人充满对新时代的憧憬和向往。此幅作品潘思同先生精心构图,对水彩技法的运用一气呵成,是艺术家饱含情感的佳作。|我们几乎可以从中国古诗宝库中为苏天赐的每一幅画找到相应的诗句,表达对其画面意境的感受。同样,我们可以用“简易而大巧出焉”评价他的作画技法,而用“平淡而山高水深”概括对他绘画的印象。……的确,当我们观赏苏天赐的油画杰作时,扣动我们心弦的是作品本身的表现与意趣,就如倾听一首优美的乐曲,我们无需顾及其内容与题材,绘画自行会向我们心灵说话。|——曹意强
Preview:
2018年12月19日至拍卖前一日 上午10:00-下午18:00
Address:
泓盛空间 上海市黄浦区延安东路34号6楼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