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634 六祖瘗发塔(带座)
Viewed 1177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高11.5cm
来源:潘氏抱残室旧藏展览: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广东文物展览会”,1940年2月21日说明:六祖瘗发塔,位于广州光孝寺内。据史料记载,唐仪凤元年(676年),时六祖慧能得五祖弘忍秘传禅宗衣钵,南逃隐匿16年到光孝寺,住持僧印宗法师(即释法才)询知为禅宗法嗣,遂拜为师。慧能在菩提树下削发具戒,宣扬顿悟宗旨。随后释法才将六祖头发瘗藏树旁,并募缘为之建塔,故名瘗发塔。1961年3月,国务院将发塔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释法才所撰《瘗发塔记》描述,该塔初建成时,“八面严洁,腾空七层,端如涌出”。现瘗发塔平面呈八角形,七级,高七米八,为八角攒尖顶仿楼阁式实心砖石塔。塔基座用红砂岩石雕制,其下有三级枭混线,束腰各角置竹节柱,其上置仰莲花瓣。塔身每层各面设佛龛一个,龛内置一尊佛像。塔身外墙隐砌红色的角柱、阑额,柱头与横额上置方栌斗承托梁尖,斗欹内下施皿板。因颇有唐风,有人认为基本为原构。但塔形秀丽,基座为红色砂岩,未见其它唐代建筑用此石料,且与释法才所言“八面严洁”似有不符。而据史料记载,发塔自落后一千三百余年,历经多次重修,如崇帧九年(1636年)、1954、1977年均曾修葺,期间损益增减,不知凡几,该塔保存了多少早期面貌,则历来存在争议。此件六祖发塔造像,是一具了解六祖瘗发塔早期形制的重要参考实物。该造像陶胎烧制,胎色灰黄,具有典型宋代特征,陶胎皮壳厚古,瓦顶有开片黄釉点缀,釉色具有宋代南方窑口特质,与广州各地出土的宋代陶俑胎釉相似,应可断为宋代出品。发塔底座成阶梯状,无莲瓣装饰,塔身呈八角状,塔顶曾遭损坏,仅余三层。各面设佛龛佛像,虽久历沧桑,略失漫漶,然佛像形神具备,面面不同。底有款识。此件宋代发塔造像,去唐未远,应比现今所见发塔更接近唐代原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此物原为潘氏抱残室旧藏,见录《广东文物特辑》(广东文物编印委员会编:《广东文物特辑》,1949年3月,第25页)。潘氏名苏,字致中,号至公,又号抱残,广东南海,博学多能,其画以宋元入手,传彩设色,独臻精妙,工诗,嗜金石、书、画,精篆刻,有《抱残室诗文集》。潘苏的父亲经商,家境殷实。家中兄弟如潘杰卿、潘楠卿、潘六如等都喜好钻研古物,如古籍版本、书画金石、铜器等。因此家中有“万卷书楼”,藏书甚富。这也使得潘苏对金石鼎彝等都多有研究。潘六如1907年在广九铁路开筑工地东山一带拾得古南越国残瓦,潘苏、蔡守、邓尔雅也参与了审定和研究,是研究南越国陶文的拓荒者。潘苏还和徐绍棨、邓尔雅、蔡守等为广州图书馆督拓金石文字。潘苏是民国年间广州历史文化发掘和保护的先驱,可见这件载录《广东文物特辑》的六祖发塔在潘氏众多收藏中必占有重要位置。《广东文物》及其续集、特辑出版于上世纪四十年代。1938年,广州沦陷,部分文化界人士、学者、专家、鉴藏家携带一批稀世文物避难到香港,并以爱国人士叶恭绰为主任委员的中国文化协进会联合在港文化界人士经过四个月的筹备,动员了四百多人努力合作,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广东文物展览会”,其后陆续出版《广东文物》及其续集、特辑,详细介绍了广东历代重要文物文献的流转及保存情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潘氏抱残室所藏六祖佛塔造像共有两具,皆为《广东文物特辑》收录,说明该发塔的历史文物价值已在当时受到学者的重视,视之为代表岭南文化的传世珍物,只是有关发塔造像的历史文化内涵则尚待挖掘。发塔造像在上世纪中叶曾经转手,什锦而藏,不轻易示人。人们欲了解发塔造像,只能凭借半个多世纪前《广东文物特辑》刊载的图录,以外难稽其详。如今重器重现世人面前,无论对于岭南佛门还是收藏界而言都是一大盛事。
Preview:
2019年5月21-22日
Address:
广州东方宾馆会展中心B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