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071 傅抱石(1904~1965) 1964年作 芙蓉国里尽朝晖 立轴 设色纸本
Viewed 3719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48×68.6cm
出版:1.《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作品集》P288-289,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9月。2.《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110周年》P290-291,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年11月。著录:《傅抱石年谱》P465,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钤印:抱石私印、甲辰所作 题识:芙蓉国里尽朝晖。一九六四九月,敬写毛泽东诗意。抱石,金陵,并记。 注:附2004年台北国父纪念馆“傅抱石百年大展”卡片。展览:1.“傅抱石百年大展”,台北国父纪念馆,2004年12月15日-2005年3月28日。2.“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浙江美术馆,2012年10月16日-28日。3.“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110周年珍藏大展”,江苏省美术馆,2014年12月9日-14日。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傅抱石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美术理论家与画家之一。早年,他钩沉古籍,考证文物,探索求证,析义解疑,以精深的中国美术史论研究驰誉学术界,成为现代中国美术史学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和实践家;晚年,他结合生活,领悟传统,紧跟时代,大胆革新,以“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重要论述,引领20世纪中期中国画的发展潮流。此幅《芙蓉国里尽朝晖》便是傅抱石毛泽东词意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创作时间正值傅抱石绘画的高峰。整幅作品开阔磅礴, 天空、水面,相互映照着虽淡犹浓的绯红。借之于水彩画的渲染,让画面充满亮丽朝晖。墨味朱点的桔林、石绿铺染的田野、往还的水中舟楫及远岸喧腾的厂矿,绘出新时代的生机勃勃。近处绘有密林,以墨色的浓淡表现叶茂荫郁,朱砂点染的赤果掩映其中,通向远山乡镇的小径蜿蜒其间。占据画面视觉主导的山体则用淋漓的淡墨,表现山的崔嵬之势,遥放平远之势,以势驱笔,随势铺衍,提按顿挫间,画面酣畅淋漓。岸芷阡陌,船楼人群,风展红旗如画。江面多有留白,留白处江面平静辽阔,令人感受包容孕育新时代的壮美河山是如此的宁静而包容。中国画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实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山水画领域出现了大量反映国家建设和时代新貌的山水作品。傅抱石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美术大家,毛泽东诗词的恢弘意境,赋予了他的作品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俯仰自得的空间意识。毛泽东的诗词气魄雄伟豪迈,格调阳刚恢弘,意境高远壮阔,树立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典范。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毛泽东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首先提出来的。在提倡两结合文艺创作方法的五、六十年代,诗词深深感染着山水画家,极大刺激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山水画家几乎人人都画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形成一种特殊的山水画品类。傅抱石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探索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最先取得历史性突破和成就的画家,他将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引入大众化审美领域,并为山水画家的创作思路开启了新的门墉。诗画皆为文艺巨孽之作,相得益彰,珠联璧合,诗因名传,画因诗显,从而使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在新山水画中获得了崇高的文艺声誉和政治地位,为传统的山水画摆脱在50年代的生存困境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开创的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艺术,践行了他“艺术当随时代”的主张,在思想和行动上,证明了“中国画是可以表现现实、为新时代服务的”。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尽管不如诗人的语言那么清晰明确,但并非是单纯地诉于视觉的客观描写,而是以心接物,借物写心,表达妙悟后的自然,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结果。画家与诗人分别通过手中的画笔和文字让思想行走,相互间的相融相通之处,往往依据的是共同的品性与人生感怀。《芙蓉国里尽朝晖》出自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63年12月,时值七秩大寿,原题为《答周世钊同学》。周世钊在湖南第一师范第八班的同班同学。他与情谊甚笃,是与毛泽东诗交最长的”第一诗友”,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对湖南的怀念和祝愿。一生爱用典,在这里也至少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舜与两个妃子的故事,另一个是芙蓉国的典故。最后一句”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芙蓉国”是说木芙蓉花到处盛开的地方,在这里借指湖南省。傅抱石曾多次去过湖南,并做了许多实地写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绘画素材,并对湖湘大地留下一番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七律·答友人》一诗公开发表后不久,其诗意中颂扬的壮丽秀美的湖南景致,成功地激发出画家的创作情怀,得益于此前的考察经验与素材写生,借助笔墨创造性构写出经典图画《芙蓉国里尽朝晖》。1964年5月1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郭沫若《”芙蓉国里尽朝晖”——读新发表的诗词》,亦有助于傅抱石对诗文的理解。根据当年随傅抱石参与国画工作团的黄名芊回忆,傅老当年到湖南后的实地考察写生,与后来绘制《芙蓉国里尽朝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傅老、王绪阳站在高处,从陵园观看湘江白帆点点,对橘子洲头的绮丽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傅老没有画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却取出笔勾写了湘江速写,为以后创作《芙蓉国里尽朝晖》一画搜集了重要素材。题材的蜕变,笔墨的出新,在傅抱石的作品中如此件《芙蓉国里尽朝晖》般扫去了古典山水的荒寒萧索,极大地改观了傅抱石山水画的结构图式。由于写生活动的广泛开展,加之50年代后期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和革命圣地山水画成为与建设题材山水画并驾齐驱的另外两种典型山水图式。这些山水画的语言图式发生了历史性煊变,审美趣味也趋向宏大、阳刚、明朗、浑厚。《芙蓉国里尽朝晖》中这个染尽朱丹的世界,天水一色、墨色交融,群山叠嶂、丛林如织,是典型的傅氏本色,也是典型的诗意山水。终造就此件莽莽苍苍,兼备文人气息与浪漫情怀的不朽佳作。
Preview:
2020年12月2日-4日
Address:
北京金茂万丽酒店一层大堂、 三层金茂大宴会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