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633 19世纪 庭园逸闲图刺绣画 (一对)
Viewed 856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33×48.5cm
广绣(与潮州的刺绣合称为粤绣)作为一种著名的造型艺术,与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广绣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更注重绣品的艺术效果,讲求“功”为“艺”用。此幅为19世纪描绘清人生活场景的刺绣画,整个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主调以蓝色为主,广绣绣法劈丝细致,布局疏朗有序,宾客常服等以杏色等浅色勾勒,亭台树木及其他周围环境用深色相衬托,人物开脸以骨雕打磨勾勒,人物动态灵动传神,表现出主宾洽谈,其乐融融的氛围。整体画面肌理细腻入微,变化多端,具有较强立体感。不仅构图合理,层次分明,布局饱满,而且针针细密,绒面更具有真实感,立体感极强,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草画古老东方的“明信片”——明清之际的“西画东渐”是西学向中国传播中比较独特的一支,它可以上溯至明万历年间利玛窦(Matteo Ricci)献画,而贯穿于明末到清晚期的几百年间。该时期内,西画对中国本土绘画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之影响却“寥落可数”。在此背景下,19 世纪兴盛的外销画便成为“西画东渐”进程中的另类。受市场的催化,一件件以西方绘画技法绘制中国趣味的融风画在广州口岸装船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英美等地。其中,尤以绘于通草片上的水彩画因其画纸的特别和颜色之艳丽而销量极大,成为外销画之代表。作为当时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外销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画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路径,也体现出西人眼中的“中国面貌”。因此,重新考察19 世纪外销通草水彩画的兴衰和历史价值,不仅能增进对该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之认识,也能给促进当下异质文化间平等交流带来诸多启发。通草画属于 19 世纪外销画中的水彩画一类,它绘制在由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通草)加工而成的通草片上,故而得名“通草画”(又称通草水彩画)。从 19 世纪 20 年代起,通草画已被作为西方商人和旅行者所热衷购买的中国“明信片”而被大量带往英、法、美等地,成为西方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的“中国情调”。据载,外销画鼎盛时期广州地区有数千名画家在从事通草画的绘制工作 ,出售该类画册的店铺近三十家 ,足见其流行程度。在内容上是对清代中国社会的全景式展示。通草画的内容选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其题材大致固定,画师们往往只是在进行简单的重复。从目前广州博物馆和澳洲国家图书馆两个机构的馆藏来看 ,通草画题材十分广泛,包括生产活动、市民生活、官宦生活、港口风情、风俗习惯、动植物、刑罚等诸多类型的内容。从自然风光到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外销通草画全面地呈现出该时期中国社会之面貌,是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通草画的绘制题材主要由西方订购者指定,画师们往往极力模仿西画,揣摩西方人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画东渐”的进程乃至西方审美情趣的传播。另一方面,通草纸还推动了西方植物学的发展。最初,西方人普遍认为这种细白、通透的纸类是用米制成,称其为“米纸”。直到以英国著名植物学家,时任邱园园长威廉·胡克(William Jackson Hooker)为核心的一批英国学者和官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揭开了通草的神秘面纱,它才被欧洲人所认识和利用。19世纪繁荣的通草画与其他外销画一起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播仅有的“媒介”之一,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而在当代,这些通草画仍然是考察清代社会面貌,以及 19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方式的重要史料。不论是通草画本身具有的史料价值,还是它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植物学发展中的贡献都是其重要的历史价值。Lot1623-1666为国营文物商店旧藏
Preview:
2021年3月29日-30日
Address:
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L2 B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