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646 18世纪 铜胎画珐琅香山九老图长方盘
Viewed 1910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20×30.5cm
盘四方形,铜胎。盘沿周边绘饰花草,盘内开光绘香山九老故事图,虬枝古松,沉郁古朴;人物绘制精细,融入了西洋画的技巧,有明暗立体效果。 整体构图饱满,刻画细腻生动,运笔流畅,一草一木透露出写意的深远意境,与人物相融,体现出清中期人物题材画珐琅的制造水平。香山九老是指唐朝诗人白居易与胡杲、吉旼、刘贞、郑据、卢贞、张浑及李元爽、禅僧如满九位耆老曾会于河南洛阳龙门山之东香山。九位老人,退身隐居,远离世俗,忘情山水,耽于清淡。白居易《香山寺二绝》“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铜胎画珐琅、银器“珐琅釉是一种低温烧成的以硼酸为助熔碱剂的矽盐玻璃料,这种不透明的白色易溶物质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如金、钴、锑等)呈色剂后形成不同的颜色,加入砷的氧化物有不透明的乳浊作用,这种装饰于器物表面的釉质物质称为珐琅。”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康熙款画珐琅器,是我国较早的画珐琅器,关于其制作的技术来源,1960年朱家溍先生就论述了明清时期的铜掐丝珐琅和铜胎画珐琅问题,指出铜掐丝珐琅工艺在明代已经大量制造,嘉靖、万历时期的作品甚多。清朝宫廷专门设“作”制作珐琅器物。广东是清代制作铜胎画珐琅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他注意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二月初二日曹寅档案的朱批奏折提到曹家办理“珐琅瓷器”差事,提出“江宁”或附近苏州、扬州在当时是铜胎画珐琅产地之一。十三行是中西银器交流的中心。中国具有悠久的银器制作传统,清代中期欧美商人通过十三行购入大量中国传统银器制品,银器的纹饰以中国人物、花卉、景物为主,使中国银器在欧美社会普及开来。银器具有价值高,保存容易,不易碎裂等特点,成为流行的纪念品,深受海外市场欢迎。另外,十三行商还根据外商的要求,制作大量西方特点的银器,也加深了中西银器文化的交流。广州十三行成立后,行商所设的商馆区,形成了一个以外销银器为主的银器市场。通常,外商将所需银器的造型、纹饰、数量等交给行商,再由行商向银器铺定制。当时,十三行商馆区一带外销的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纯西方风格,不论在款式及纹饰上都没有中国色彩,广东银器匠只依来样仿制。另一类是西方式造型,中国式纹饰,后者在银器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广州出口的外销银器,中国传统的景物、人物、故事、龙凤纹等亦传入西方,使西方社会感受到东方风情和华夏文明。这些精致的外销银器既是商品又是工艺品,至今仍为东西方的收藏家津津乐道。康熙五十八年(1719),康熙帝在两广总督杨琳、广东巡抚杨宗仁送往京师法兰西会烧画珐琅技艺的陈忠信奏折上朱批:“会法瑯者不及大内,所造还可以学得。”进一步证明康熙帝“学得”西洋所造珐琅器,而宫中传教士所造珐琅器尚不及康熙帝造的,但不管怎么说,康熙朝珐琅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西洋的“画珐琅”,中文又称“洋瓷”“广珐琅”,“广珐琅”一词充分说明珐琅与广州的关系,广州是著名的珐琅生产地。珐琅器是有清一代时期重要的高档赏玩器物,作为礼物沟通着多种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皇权的神圣。画珐琅工艺引起康熙帝重视,可能最初来自于欧洲传教士带来的珐琅器礼物,因其科技含量较高的工艺水平,欧洲珐琅器的精美程度显然高出清宫中旧有的明代珐琅器“景泰蓝”,特别是欧洲画珐琅工艺出现在多种材质上,如玻璃胎的鼻烟壶等,种类多于清宫所藏。欧洲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多方面的竞争,特别是信仰的不同,而广州则是清代全国画珐琅器生产的重要中心。Lot1623-1666为国营文物商店旧藏
Preview:
2021年3月29日-30日
Address:
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L2 B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