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047 唐蕴玉 40年代作 静物 布面 油画
Viewed 1390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43.5×55cm
背签:唐蕴玉|说明:原藏家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唐蕴玉(1906-1992),江苏吴江人。最初在上海神州女学美术科学习艺术,1927年应王济远之邀赴日深造,1930年进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正统的油画。她回国之时,正值以上海为中心的洋画运动趋于繁盛之时,她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等校任教,并参加了重要社团“艺苑绘画研究所”。四十年代于上海大新画厅举办个展。为民国时期活跃一时的女画家之一。唐蕴玉晚年移居美国,自此便在国内画坛上音讯杳然。|在中国油画的前辈中,有不少优秀的女性画家,比如蔡威廉、潘玉良、关紫兰、荣君立、孙多慈、方君璧、丘堤、范新琼、梁白波和唐蕴玉等。早在20世纪20年代,她们的名字已经出现于重要的展览和期刊之内,唐蕴玉即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艺术家,其影响所谓“与潘玉良女士相伯仲”。|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日本与欧洲的双重留学背景的画家是不多见的,而唐蕴玉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艺术人生的传奇,正是基于这样的双重留学生涯。|唐蕴玉在法国留学期间,正逢大批中国留学生赴欧洲攻读西洋美术(或考察和办展)。当时的欧洲美术从古典传统中脱颖而出,转向现代艺术多种潮流的风起云涌,而其中自然又以巴黎画坛为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包括欧美其他一些代表性的美术学院)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以外的另一处重要的求学方向,其学院体系和画坛风尚,影响并形成了中国现代西洋画教育的主要“摇篮”之一。|在唐蕴玉留学法国期间,其作品曾入选法国国家春季沙龙、秋季沙龙和杜而利沙龙。这方面的记录,同样惨照郑揆一先生的回忆。我们也知道,在中国现代画坛上确有“日本派”以外的“欧洲派”的出现,其主要的缘于一批留法及欧美其他国家学成回归的画家。其中一是以18世纪后欧洲学院派的古典学院画风为典范,并力主以此在国内画坛推广和发扬,以徐悲鸿、李毅士和颜文樑等为代表;二是20世纪以法国为中心而兴起的印象派之后的诸种现代派画流派为楷模,并实施对沉闷的国内画坛进行了探索和改革,以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庞薰琴、王济远、潘玉良等为代表。前者突出的风格特征以自然为师法之本,着重写实主义油画形式的表现能力和技法;而后者则接受和推崇本世纪法国画坛的后印象派绘画的风格。唐蕴玉自然属于后者,但是其与其列之中的各位大家,同样保持着风格上距离。|应该说,唐蕴玉在欧洲的近8年的经历,并没有像其他留欧的中国画家那样,具有强烈艺术使命感和活跃的艺术参与性,她基本上是以一个传统女性的生存方式,沉静地体验着个体自由艺术创作带来的生活情调。1938年,唐蕴玉与家人一同从法国回到香港,基本告别了长达8年左右的旅欧生活。|唐蕴玉自20世纪中期逐渐在国内画坛上音讯杳然,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移居美国。与这位非凡的前辈画家共同在上海这座城市生活,但是我们长期不知道她的信息。或许还有像唐蕴玉这样的被封尘已久的名家,限于历史的变迁或史料的散失,使他们依然于今日与我们保持着“陌生”的距离。但是毕竟于洋画运动的前前后后,他们造就了昔日的辉煌,给他们带来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选择。同时命运的曲折和多变,又无形地被限定和制约了他们本应有的更好的风格深化和艺术发展。在今天重温唐蕴玉的艺术,借以怀念这位被历史“遗忘”的画家,其巾帼之笔,足以应征中国油画前辈的艺术贡献,这是无疑是我们民族文化财富的一份子,值得我们珍藏和热爱。
Preview:
2017年5月31日-6月1日 上午09:30-下午20:00
Address:
北京富力万丽酒店三层B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