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440 明成化 东莞学宫铜簠
Viewed 1012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高17.3cm;长19.8cm;宽14cm;重量2488.4g
著录:叶觉迈修、梁鼎芬撰《东莞县志》卷九十二《东莞县儒学修造记》,10a,民国十年铅印本 正面款:文庙背面款:成化元年秋七月吉日立边款一:赐进士广东布政司右参政刘炜边款二:赐进士第知东筦县知县乐平吴中 岭南人才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无逾东莞者。盖入皇朝以来,逾百年于兹,岭海人士,列官中朝,长贰台省者,无几何人,而东莞一邑,独居其多。君子推原所自,咸归重于学校育才之效焉。——岭南大儒邱濬学宫,又称儒学。是明清两代地方州县的最高学府。县有县学,州有州学,府有府学。学宫的建置一般黄瓦朱墙,是各地府州县治所内最为醒目的建筑。一百多年前,随着科举废除和新式教育的引进,各地学宫或任由荒废,或改建成学堂,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东莞学宫不一样。东莞学宫在东莞地方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建国之初。正因为东莞学宫的与众不同,它一直是东莞人历史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东莞学宫始建于唐宋,直到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迁址县城东门外重建。自其时起至1953年拆除,其址历经667年不变。学宫的建置一分为二,西面的文庙是学宫建筑最重要的部分,以大成殿为主体,是供奉和祭祀先师的场所。东面以明伦堂为主体,是地方士子游艺藏修场所。明代以来,学宫一直是地方的教育首府。明代东莞出身的大儒名臣,著名学者陈琏、陈建、名宦张家玉,无不是在学宫里接受教育成长成才。清代以来,天下学宫逐渐变得有名无实,书院教育开始盛行天下。但唯独东莞学宫仍旧弦歌不绝。道光年间,一批东莞绅士发现南沙对开海面河沙淤积,可以开拓良田,于是呈报划入学宫作为全邑公产,经过百年围垦,沧海不断化为良田,这就是今天广州人熟悉的万顷沙。万顷沙出产的稻米和经济作物,为东莞一县带来巨大财富。东莞明伦堂的士绅们利用围垦创造的财富,晚清至民国,持续资助莞邑的教育和公益事业。像是我们如今熟悉的东莞著名人物,如爱国将领蒋光鼐、学者容庚、工程院院士毛炳权和何镜堂,读书时期都得到东莞学宫明伦堂资助。1949年以后,东莞明伦堂结束了历史使命,1957年,由于学宫年久失修而拆毁。但东莞学宫的历史和明伦堂的事业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东莞著名文史专家杨宝霖先生曾撰文《东莞学宫——留在东莞老人记忆的文物》详细而动情地介绍了东莞学宫的前世今生。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上世纪20年代,桂系军阀统治东莞,桂军刘震寰部驻军学宫,曾将学宫典籍、祭器等文物珍品变卖,就连雕刻精美的木构件也多被拆卖。1938年东莞沦陷之后,伪军驻扎学宫,学宫再度遭受兵燹的破坏。辉煌几近千年的东莞学宫,大部分文物荡然无存。根据铜簠的铭文记载,翻阅史料,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件明代成化年间东莞学宫文庙的祭器。首先,该簠是较为典型的明代中叶青铜仿古礼器,器型模仿商周青铜簠加以元明两代流行的装饰图案铸造而成。身上的海水纹、锦地回纹、龟甲纹,以及凤鸟纹为装饰,都是元明铜器极为常见的装饰手法。从铜簠正背面的“文庙”、“成化元年秋七月吉日立”两段铭文,可知该簠出自学宫内的文庙,是祭祀先师孔子的祭器,于成化元年(1465)铸造,并添置学宫当中,距今已556年。学宫的礼器在历代《东莞县志》里都有详细的记载,铜簠不仅是必备的礼器,县志还告诉我们,铜簠本应供盛黍米,但由于南方没有黍米,因此祭祀时改成装“面线”,亦即面条。铜簠的两侧分别有两位人名落款,都是明天顺景泰之际宦游广东的官员。右侧的刘炜,是明代名宦,《明史》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有传。炜字有融,浙江慈溪人,天顺初,出任广东参政,分守惠潮二府,剿灭潮州巨寇,其后不幸以劳瘁卒官,道光《广东通志》亦以其有功于岭南,为之专门立传。另一面是东莞知县吴中的落款。这方落款是我们判断这方铜簠来自东莞学宫的重要依据。吴中,字时中,江西乐平人,景泰五年进士,天顺成化间知东莞事,有政声,官至贵州布政使。由于吴中在东莞任上建树甚多,所以历代《东莞县志》均为之立传以为纪念,见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吴中出任东莞知县在天顺成化年间,与铜簠的纪念和人物官衔吻合。检阅民国《东莞县志》卷十七建制略二学宫,可见吴中在任上的功绩还包括重修学宫。他为学宫读书士子重新修葺了宿舍和饭堂,改善了士子们的读书环境。那么以此推测,吴中当时为学宫添置礼器也不足为奇了。吴中重修学宫的具体细节见于另一方碑记内。民国《东莞县志》卷九十二收录了一块明代成化二年钱溥所撰的一方碑记。碑记题名《东莞县儒学修造记》,碑文详细记录了吴中在六年东莞知县任上对东莞儒学的各项功绩,文中云:尹兹东莞已及六年,以身率化,百废咸举。尤加意于学校,悯其岁入于弊,自庑堂斋、神厨、门楼暨三贤祠、攀桂亭,靡不撤故而加新。旧祭器以锡,今范以铜。正殿前民人黎琼、何参鱼塘二口,购作一口以赡学。诸生来游者众,至庠舍不能容,乃购后地一区,增造内号四十余间。“旧祭器以锡,今范以铜”一语,可以知道这个铜簠是成化年元年,东莞知县吴中大规模重修东莞学宫时,专门为学宫文庙订制的一批铜祭器。该铜簠便是其中之一。明代中叶,东莞学宫文庙祭器从锡到铜的转变,其实背后反映着东莞从一个蛮烟瘴雨的海隅小邑向濒海邹鲁的历史转变过程。当明初割据一方的东莞伯何真影响力逐渐消退,到了明代中叶,东莞大族纷纷率仆力田,敬宗修族,子弟读书登科甲、叙仕版者踵继不绝。也正是在成化年间,岭南大儒邱濬在另一方东莞碑记所写的“咸归重于学校育才之效焉”。
Preview:
2021年12月13-14日
Address:
广州市香格里拉大酒店三楼广州厅
Start time: Postpone auction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