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055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Viewed 776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H 7.5cm
来源日本关西重要私人收藏此件唐代铜鎏金说法像正是唐代造像继承了南北朝金铜造像遗风,与自身优秀的写实表达能力二者共融的杰出代表。造像头身比例协调,五官刻画简练清晰,是魏晋南北朝大量铸造金铜佛造像所形成的高度提炼的造型语言所造就的,其高耸的发髻、内敛深邃的面部表情与垂坠的衣褶都是对南北朝时期造像风格的一种继承,是一种发展较为完备的高度提炼的造像语言。同时,佛像前胸饱满,胸部肌肉线条表现清晰准确,躯体呈跏趺坐,肩腰两膝比例得当,与人类躯体的自然结构相呼应,是唐代写实风格的表现。这种对于人躯体线条的把握早在北齐到隋已逐渐明显,但北齐、北周与隋无论石雕亦或金铜,在造像时多以程序化的表达为主,注重结构与纹饰的搭配,尤其皇家造像等拥有重要政治与宗教地位的雕塑作品,则更重视对于纹饰、纹样的表现,仅在面部做写实化的处理,令造像有更亲切的戏剧张力。而唐代造像在前朝的基础之上,不仅面部线条更加圆润优美,躯体结构也更加写实,并且常以衣褶流动的重迭曲线来表现造像的神圣感与仪式感,比如此件佛像垂坠于腿下有如帘幕的裙裾,其重复的曲线将简练的造型生动起来,看似写实,实则是在写实中对于佛装样式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是一种超越了仿生,凝练而高级的造型语言。此尊佛坐像右手于胸前呈无畏印,左手置于膝上,为北魏至唐石雕与金铜造像中所常见,其汉化的面容,与比例得宜的躯体特符合唐代社会对于美与气度的表达方式,是极富时代风貌的造像作品。其躯体的表现方式可参考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18窟东壁唐代佛菩萨像,二者在胸、腰、衣褶、裙裾的表现上均有相似之处,同时这一样式亦常出现在单体石雕造像中,可参考初唐时期景云二年(711年)石雕阿弥陀佛像,可知,此样式应为当时造像的经典造型。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不仅是中国宗教史,亦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外来宗教的引入不仅为本土美术引入了新的创作题材,同时也带来了与中国传统迥异的造型观念。这种独特的造型语言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本土化发展,与汉文化的塑像理念相结合,经历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已逐渐趋于完善,并走出了一条独特而风格鲜明的自我之路。
Preview:
2022年7月9日-14日
Address: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香港湾仔博览道1号展览厅1E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