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201 汉 青铜博山炉
Viewed 1418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高29.5cm
出版:Juliano,Bronze,Clay and Stone: Chinese Art in the C.C. Wang Family Collection,Seattle and London,1988,pl. 14.
说明
博山炉是汉、六朝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博山炉据传为西王母赠予黄帝之品,用于沟通神灵,其后正式在汉太子宫流通使用,造型正如宋《考古图》所谓「香炉象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四环」,其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雕镂成山形,象征山东海上仙山——博山。博山终年有雾,其山形如炉盖之形故名。古诗云:「上似蓬莱,吐气委蛇,芳烟布绕,遥冲紫微」(李尤《熏炉铭》),可谓美妙无比。汉代以后,中国与西域诸国及南海诸州交通,而有沈檀等香料输入,博山炉的制作更加精致。相传赵飞燕曾制有五层金博山香炉传世,河北满城陵山已有多层铜香炉的出土,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文帝时期的陶炉里面尚有辛夷、茅香等香料。该博山炉形态规则,由炉盖、炉身(有的称炉盘)和座柄、底座组成。顶盖上有重迭的群山,从下部至顶部镂雕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多层山峦,山峦间用浅浮雕的技法表现神兽出没,仙人显现的生动场景,焚香于内,博山烟雾缭绕,实乃时人想象中的人间仙境。炉身似豆形,圆腹,两侧设饕餮纹铺首,衔活环,腹部、座柄、底座均饰凸弦纹。拍品年代久远,能保存如此完整,极为难得。来源:1.纽约苏富比1979年11月2日,W.E. Cunningham珍藏,Lot 58;2.纽约苏富比1990年11月27日,王季迁家族珍藏中国早期艺术精品专场,Lot 55。王季迁(1907.2.14-2003.7.3),后改名“己千”,出身于苏州王氏大家族,为清初花鸟画家王武和文学家王芑之孙。他与庞元济、张伯驹、吴湖帆、张葱玉、张大千并称“民国六大收藏家”。王季迁先后拜苏州名家顾麟士、吴湖帆等大家为师,研习书画,饱览顾氏“过云楼”祖传的珍藏。作为吴湖帆亲传弟子,王季迁不仅艺事大进,更饱览了海上公私书画收藏,此皆为其日后成为鉴定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5年,时年28岁的王季迁由吴湖帆推荐,在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百灵顿厅首次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与吴湖帆、叶恭绰、张珩、蒋谷孙等人一起作为评审委员,参与遴选参展的175件历代书画名品。此次遴选不仅使其得以见识许多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也同时确立了其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地位。1940年,王季迁与德籍美术史学家维多利亚•孔达(Victoria Contag)合编《明清画家印鉴》,此书成为第一部向西方介绍中国明清书画鉴定的专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一领域的工具书。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中国大鉴藏家,许多收藏家都以其为项背,拍卖会上只要他认定举牌的标的,必定引起藏家群起抢标,这也使得他几乎无法在拍卖会上公开露面买任何艺术品。除了此种“王季迁效应”外,市场上更有一句“一入王门,价格三倍”的说法,可见只要经王季迁所入眼的收藏,就等于是高质量的保证。王季迁藏品虽以书画为主,但其所珍藏的器物也不乏难得一见的精品,这和他对中国审美认识的宽泛性有关。他认为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人就较少将铜器、陶器和石器作为审美对象,这是对艺术认识的一种偏碍。为了打破这一桎梏,王老从1970年便开始选购并收藏中国古器物,此过程亦纪录了王老本人的收藏苦乐与对中国艺术的热忱之心,同时也拓展了大众对艺术的视野。如今,“王季迁”三个字已经成为了中国书画和古董收藏界的一大品牌,为人们所追崇。这也反映了当今时代人们审美更为多元化的趋势。王老曾说过其收藏既不为名,也非为利,只求有学术价值的,无不视同拱璧。这种对美和艺术纯粹的热爱及钻研精神,是对待古物应有的态度,若艺术爱好者都能有此赤子之心,当为今日艺术之光。
Preview:
2019年5月25日-26日
Address:
香港君悦酒店(湾仔港湾道1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