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6026 佚名 8-9世纪 唐 写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二十五》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二十三 写本写经 手卷 水墨纸本
Viewed 203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25.5*753cm
唐代吐蕃时期写本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提要】:本卷高25.6CM 长770.9厘米共存十七纸,第一纸44.5厘米首纸27行每行17字,第二纸46.8厘米,第三纸46.6厘米,第四纸46.5厘米,第五纸46.5厘米,第六纸46.6厘米,第七纸46.7厘米,第八纸46.5厘米,第九纸46.7厘米,第十纸46.8厘米,第十一纸46.7厘米,第十二纸46.4厘米,第十三纸46.7厘米,第十四纸46.6厘米,第十五纸46.5厘米,第十六纸46.5厘米,第十七纸27.3厘米.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本卷为唐代吐蕃时期写本,首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二十五”首尾完整无缺,全卷原纸保存,吐蕃打纸,砑光上蜡,原装护首,天杆,首全有经名、经号,细描乌丝栏格,纸张风格特征突出,卷首的引纸也为唐代的老纸老接,书法潇洒流畅,笔到意到,笔酣墨饱,畅快淋漓。历经历史磨难多数写经都残缺不全,能首尾完整保存下来实属难得不易,完整的写经真是遍行宇内寥若晨星。 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东汉竺佛朔与支娄迦谶译出的《般若道行品经》10卷,世称“小品般若”。旋有三国吴支谦重译成《大明度无极经》6卷,康僧会别译成《吴品经》5卷。另有竺法护译成《光赞般若波罗蜜经》10卷;朱士行西行求得二万颂大品般若梵本,由无罗叉等译成《放光般若波罗蜜经》20卷。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六年(404)重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二万颂,弘始十年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八千颂和《金刚般若经》等。菩提流支于北魏永平二年(509)译出《金刚般若经》1卷。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说:直至唐代,当时玄奘曾由印度求得此经总二十万颂的梵本三部回国,长安名德以前代所翻未曾完备,因请玄奘加以全译。奘以唐京事务烦多,《般若》部帙巨大,须要在僻静的地方专志宣译。便请得唐朝廷许可,于显庆四年(659) 冬十月由长安移至坊州玉华宫寺,从翌年春正月一日开始翻译此经,时诸大德以经文广大,曾请仿照罗什的译例,删去繁重;玄奘心有未安,为求周详,悉依梵本,不加省略;并于翻译时,参照所赍来的三种梵本,文有疑误,即详加校定,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他的上首弟子大乘光、大乘钦、嘉尚等在场笔受。玄奘译时每虑无常,经常勉励诸人努力加勤,莫辞劳苦。至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译成为六百卷。
Preview:
2020年10月16日-17日
Address:
北京国际饭店二层A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