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520 14世纪 释迦摩尼
Viewed 421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高35.5cm
铜鎏金西藏参阅:1.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蒲甘时期释迦牟尼2.蒲甘最大的寺庙:达玛央吉塔内佛像3.缅甸苏拉玛尼寺(修建于1183年)壁画4-1.乌尔里希·冯·施罗德,2001年。《西藏佛教雕塑》卷2:西藏与汉地,页1028-1029,图254C,带缅甸影响的西藏释迦 大昭寺藏 13-14世纪4-2.《丝路梵华—吉泉斋藏古代佛教造像集珍》,P98-99,西藏14世纪释迦牟尼佛像4-3.Alex Cooper2020.3.14, 西藏14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RMB:108457925.纽约佳士得2008.9.15,lot18 14世纪西藏铜释迦 RMB 237361876.香港佳士得2016.6.1,lot3303 14世纪尼泊尔铜鎏金释迦 RMB:19,810,320此尊造像表现了佛陀最经典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像,象征着世尊菩提树下禅坐冥想、降服魔罗、最终成就正等正觉,在“八大圣迹”佛传故事中,降魔成道是传播最广的。佛陀采用红铜铸造,鎏金饱满,色泽沉静;肉髻高耸,宝珠顶严,头饰螺发,排列整齐,有绀蓝涂饰。相容和煦,天庭饱满光洁,眉如初月,双目沉静似水,双唇饱满,嘴角微扬,流露出无限智慧和宽广的慈悲。眉间饰珍珠白毫,犹如琉璃筒一样,光明遍照整个宇宙虚空。双脚结全跏趺坐,左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下垂结触地印,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战胜魔军,大彻大悟、圆满成佛的重要时刻。着袒右肩式袈裟,薄如蝉翼,为萨尔纳特式样。腹部透过袈裟清晰勾勒出小腹曲线;胸部、左臂、脚踝处仅以两道连珠纹表现衣缘,中间錾刻精美的卷草纹饰;左手袖口采用留空的方式增加袈裟的灵动感。袈裟下摆平铺于台座之上,双腿间形成折扇形衣褶,纹饰华丽精美,转折起伏自然流畅。莲座宽大对称,为双层束腰仰覆莲座。双重莲瓣大小相迭,下层莲瓣宽肥饱满,瓣尖微翘,上层莲瓣狭长秀美,瓣尖卷曲成云头纹。莲瓣上下对称环绕莲台,后部莲花瓣瓣尖不作雕饰。莲台上下沿均装饰连珠纹,下沿连珠紧贴底部,形成“落地珠”,珠形古朴,别有意趣。莲花座又称须弥座,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封底严实,保有神秘的宗教灵性和加持法力。宽阔的前额与短粗的颈部是这尊佛像最为突出的特征,这种风格令人联想到印缅甸蒲甘的造像(参阅1),但从工艺技巧、材质及其他特征来分析,虽然同样呈现出短颈宽额的特征,并不能证明这尊造像与缅甸匠人有关。对于此尊释迦坐像艺术风格的认识,笔者将通过地理、历史、宗教文化以及美学特征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相对客观而全面的理解。蒲甘风格佛造像在早期喜马拉雅艺术传播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节点,蒲甘王朝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缅甸地区。蒲甘在史籍中是作为一个城墙围起来的城市而在9世纪中叶出现的,国王是缅人,他们较晚才来到伊洛瓦底江盆地,而骠入和孟人则早已在这个地方居住了几个世纪。缅人进入这个盆地似乎与位于现今云南的南诏王国的远征行动相关,南诏王国在9世纪初打破了骠人的势力。在9世纪和10世纪期间,蒲甘发展为缅甸北部的一个地区势力,而在南方,一个以直通为根据地的孟人王国同斯里兰卡和印度次大陆都有海上联系,而且是一个对外贸易和佛教的中心。自十一世纪中期蒲甘王统一缅甸,蒲甘的历代统治者笃信佛教,广建佛塔寺庙,并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蒲甘遂成佛教圣地。从本尊佛陀直观的艺术特征而言,显然受到缅甸蒲甘风格的深远影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今存在于缅甸境内蒲甘时期的达玛央吉佛塔(建造于1167至1170年,被誉为蒲甘的“金字塔”)中的佛像、苏拉玛尼寺(修建于1183年)壁画中看出(见参:2、3)。从10-12世纪亚洲地图中,我们可见当时的缅甸(Arakan)毗邻南亚,东南亚,印度、尼泊尔和云南大理。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蒲甘的艺术风格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由于紧挨帕拉,东部印度的佛教艺术成为其主要的影响。印度菩提迦耶作为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圣地,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各个地区的文化与艺术也在该地发生融合。从11世纪开始,缅甸蒲甘风格的佛陀像被安置在菩提迦耶大菩提塔主殿中,宽额、短颈、身体富于肉感的造像开始大量出现,“短颈佛”在圣地的流行,也直接导致后期西藏与尼泊尔的纷纷效仿,现存于拉萨大昭寺内的一尊释迦牟尼成道像、吉泉斋藏14世纪释迦坐像和2020年Alex Cooper拍出的高价释迦牟尼(参阅4-1.4-2.4-3)可以提供佐证,其中Alex Cooper所出那尊额嵌珍珠、双手和脚部的刻画柔软生动,富有表现力,在艺术风格上与此尊佛像十分接近,这几尊应为同时期作品,类似风格作品还可参见纽约佳士得2008年以两千多万价格拍出的一尊14世纪西藏地区的铜释迦坐像(参阅5),这两尊来源有序的造像亦为本尊佛陀的断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遍查海内外博物馆和私人藏品,类似体量和保存状态的造像并不多见。此类造像的时代风格与13-14世纪尼泊尔的造像似乎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如香港佳士得2016年拍出的一尊14世纪尼泊尔铜鎏金释迦坐像(参阅6)中的莲瓣即与本尊极为相类,结合缅甸、印度、尼泊尔与西藏这四个相邻地区的历史文化关系,我们不难推测出西藏地区的这类造像,极有可能是来自尼泊尔的纽瓦尔工匠之杰作,充分展现了纽瓦尔艺人无与伦比的冶铜和造像天赋。尼泊尔的地理环境特殊,南部与印度接壤,北部是堪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中间是尼泊尔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加德满都河谷。尼泊尔保留着丰富的佛教和印度教造像,雕塑作品材质多样,有青铜、红铜、木质、泥质等。尼泊尔和西藏相邻,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有许多河谷和山口,是尼藏之间交流的天然通道。尼泊尔人很早就熟练掌握了铜像铸造技术,其工艺举世闻名。加之尼泊尔的佛教传统未曾中断,在印度佛教衰微之后,尼泊尔成为西藏艺术向外借鉴的最主要源头,西藏造像艺术始终贯穿着尼泊尔的艺术特色,人物姿态舒缓、优美,无论以何种材质展现,我们都能看到纽瓦尔人出色的艺术天分。从十三世纪后半叶到整个十四世纪,留居西藏南部的钮瓦尔艺术家不断增加,自然形成了受尼泊尔艺术影响的西藏艺术风格,此像的造型风格非常有代表性,它在尼泊尔佛教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将印度和缅甸的造像特征完美融合,同时汲取了西藏本土的审美元素,展现了14世纪西藏中部地区佛像艺术的辉煌成就。整尊释迦牟尼佛造像无论是躯体姿势、肌肉表现,还是装饰风格与样式都带有尼泊尔造像的遗风。但同时它也明显地融入了西藏本土的文化和艺术元素,如整体造型不像尼泊尔造像那么夸张和富于动感;装饰样式也作出了适合藏民族审美习惯的较大改变,更加简洁大气。整尊造像造型大气,主尊造像古朴,虽无太多繁杂的纹饰,通过对肌肉的刻划的袈裟纹饰的写实化处理,使得佛陀像于古朴中透出一种大度的气势,而宽大、精美的底座为佛像增加了雍容华贵之美,工艺精湛,制作考究,体型较大,展现出浑厚的雕塑之美,其融合了印度、尼泊尔、缅甸等不同地域的多种艺术技巧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极高的宗教价值,当为14世纪西藏地区铸造的上乘之作。参考文献:1.San Tha Aung著《古代阿拉坎佛教艺术》2.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著《西藏佛教造像》卷一:印度&尼泊尔,P321-3283.尼古拉斯·塔林(Tarling,Nicholas)主编;贺圣达等译,剑桥东南亚史 第1卷 从早期到公元180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01,第135页
Preview:
2021年3月29日-30日
Address:
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L2 B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