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18 明 龙泉划花花卉凤尾瓶
Viewed 7675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高69cm
|此件凤尾瓶作瓷质,立身,大撇口,高束颈,颈外壁饰蕉叶纹,圆肩,肩面刻绘折枝花卉纹,肩腹间设凸弦纹,长腹,腹外壁刻绘折枝花卉纹,腹下部饰蕉叶纹,足胫处饰凸弦纹,下承内凹圈足,全器除圈足无釉外,通体施青绿釉。|龙泉窑是我国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窑系,因主要产区位于浙江龙泉而得名。其创烧于三国两晋而止于清,制瓷史长达1600多年,以烧制青瓷而闻名。明代是龙泉窑发展的顶峰,尤其是在两宋制胎刻花装饰和元代青绿可人的施釉特点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官窑器将刻花与厚釉结合得恰到好处的新特点,使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只因为如此,系由众多历史原因形成。龙泉窑最早由越窑青瓷发展而来,在经五代和宋初发展后,在北宋中期已稳步进入制瓷工业的前列,产品质量逐渐提高。特别在大观、政和(1107—1117)年间,赵佶为了满足他的穷奢极欲,以定窑白瓷有芒不堪用,命汝州烧造青瓷,接着又在汴京设置官窑,不惜工本为宫廷生产精美的瓷器。而自宋室南迁以后,赵构南宋统治集团则在北宋的影响下在龙泉烧制青瓷,并在官窑制瓷的影响中,推动了民窑的烧制水平。加之北方的汝、定窑等名窑的制瓷技术传入南方,龙泉窑结合南北技艺,使制瓷工艺走向成熟,风格更加明显,此期的特点是薄胎厚釉,在造型和纹饰方面,都出现了与北宋时期完全不同的风格,这时的器物造型倾向于精致端巧,简练大方,形式新颖的品种大量涌现。使南宋龙泉青瓷在制胎和釉色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达到了龙泉青瓷釉色的最高水平。到了元代,由于元朝统治集团的野蛮摧毁和残酷的压迫,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尤其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破坏尤为严重。故而此期的龙泉窑器总体上呈现了烧制粗壮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釉薄色淡,胎骨厚重,造型笨拙,纹饰堆砌等特点。|到了明代,龙泉窑生产规模已渐缩小,加之景德镇的官营瓷业占着压倒优势,实非龙泉窑器可与相比,产品均粗厚不精。釉色以豆青为主,又因釉层中含有大量气孔,松浮而不莹澈。作为外销商品的大型花瓶、盘、罐等仍继续生产,尚能保持一定的工艺质量。|明代龙泉窑的高峰时期当时明中期,这一时期,在明代统治阶层汉文化的主导下,龙泉青瓷再次得以恢复和发展。此期的龙泉器则以南宋薄胎厚釉所形成醉人青釉和元代游牧民族追求的厚胎薄釉高大雄伟两个特点集于一身,形成了胎体厚实、釉色青翠诱人的特点,尤其在元代制器粗犷雄浑的遗风之中,制器造型高大、粗犷、豪放,主流器型以大型瓶、盘为多,器表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纹饰集、刻、划、印、塑多种手法,釉层滋润青翠的总体特点。但就大器来说,制瓷行业素有“大一寸,增十险”的说法,烧造的难度极大,成器极少。即使在明初官窑制瓷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即便由技艺娴熟的艺人旋胎烧制,也极为不易,生产成本非常之高。故而,明代所生产的一些为数不多的大器可以说是明代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此件大瓶造型硕大而优雅,厚壁坚实,体表以刻划手法表现以折枝花卉,其肩腹处纹饰刻划利落轻松,技艺娴熟,毫无做作和滞涩之感,和旋胎所产生的弦纹形成对比,不仅增添了花卉的柔美和繁缛多变,还诠释了制瓷艺人的高超技艺。其体表满釉,釉色青翠诱人,静穆渊深,釉面滋润匀净,精光内蕴,足面厚实,修胎粗率,火石红色泽沉稳,无不表现出明代中期龙泉窑制器的全面特征。|就目前所见龙泉大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中期划花花卉纹凤尾尊,高65.8厘米,另见大英博物馆所藏一件高为68厘米,而此件则高达69厘米,与二者相比,此件或为现存仅见的唯一大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同类器见刊于《碧绿-明代龙泉窑青瓷》p158。
Preview:
2015年12月2日-3日
Address:
北京千禧大酒店朝阳大宴会厅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7 号(财富中心)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