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060 彩绘陶塑迦叶涅盘像
Viewed 634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L 69.2cm W 30.5cm <br />H 31.1cm
来源1. 纽约佳士得,2003 年 3 月 26 日,编号 1892.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旧藏,购自Eskenazi,编号 EK151展览《神圣的美:宗教艺术一千年,600-1600》,美国田纳西大学,麦克朗博物馆,2007 年 9月 7 日至 2008 年 1 月 6 日出版1. 《神圣的美:宗教艺术一千年,600-1600》,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2007 年,页282. 「博物馆展示宗教艺术作品」,《每日灯塔》,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2007 年9 月 6 日,页1侧卧于榻上的人物雕塑以「卧佛」较为常见,侧卧之罗汉则少之又少,此尊彩绘陶塑罗汉像中的罗汉面部刻画的垂垂老矣,应为佛陀的大弟子迦叶,他正以侧卧为姿态,其身着整身袈裟右侧卧于凉榻之上,其身下铺金钱纹锦地软垫,头下枕皮囊式软枕,躯体平直,形销骨立,容貌刻画清晰生动,眉毛长而粗重,双眼平视,鼻梁高挺,双唇丰阔立体、轮廓清晰,颧骨高耸,两腮凹陷,神态平和内敛,富有极强的宗教氛围感。迦叶下承四面开光式床榻,床榻为典型的宋辽样式,四周部件连接处上饰花型鼓钉,表面满绘缠枝花卉纹,虽有剥落,但仍有大量遗存,清晰可见缠枝纹的线条与立体的鼓钉相搭配的效果。床榻内部亦模仿真实的家具构造以泥条支撑。整件作品刻画的生动逼真,好像带着观者回到了迦叶涅盘时的场景。侧卧这一姿态在佛教中有着鲜明的指向——涅盘。卧佛,就是佛陀的涅盘相,是佛陀呈现给这个世界的最后法相。佛陀说法四十五年,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到了八十岁那年,佛陀来到拘尸那罗城外的娑罗双树林,将此地作为入灭的地点。《大唐西域记》记载:「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罗国收了最后一个弟子善贤之后,便‘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人参悲戚,感叹大觉世尊将寂灭,众生福尽。释迦牟尼便以「右胁卧狮子床」之姿态宽慰信徒,准备进入涅盘。这既是卧佛形象之由来,不仅常见于中国的壁画和石窟雕刻之中,于印度、斯里兰卡等世界各大佛教圣地均十分常见,已知最早的雕塑作品可参考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之公元2-3世纪佛陀涅盘侧卧像。而此尊迦叶涅盘像中之罗汉亦同样采用了「右胁卧狮子床」这一姿态,迦叶右侧卧于床榻之上,其身后无佛陀之背光,亦无聚众哀悼之弟子们,仅独自一人卧于床榻之上,应是罗汉信仰在唐五代之后于中国日益本土化的一种宗教表现,生动的再现了罗汉即将走进入灭时安详、平和的身体与精神状态。同时期辽代佛教侧卧像可参考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1989年出土辽彩绘大理石雕卧佛像、以及现藏于香港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的辽代白石彩绘佛陀涅盘像,三者在尊者身姿、袈裟样式、腿足状态、床榻结构等均极为相似,可作为一种时代塑像潮流的代表样式。此件陶塑虽历经近千年,但仍有大量的织物与器物的信息留存下来,极为难得。首先,迦叶所穿之袈裟为标准的田相纹,袈裟,亦称「百衲衣」,原本是僧人因「苦修」而以他人不要的边角料拼接而成的布料所制作,后来形成了固定的方格形图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上即可见到此样式,实物遗存可参考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唐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榻,由席发展演变而来,先人为避免潮湿与寒冷,以草、兽皮或丝毛等为材制成席子,作为坐具和卧具,此为床榻之始。西汉以后出现「榻」这一称谓,后演化为可坐可躺的座具。魏晋时期,西域文化大量进入中原地区,中国人的起居习惯亦日渐丰富,垂足而坐、合衣高卧始现,榻亦开始逐渐高起,Gustav Ecke在《中国黄花梨家具图考》中所提出的箱形结构,正是基于青铜器中的「禁」之造型与魏晋南北朝的床榻样式的传承关系,提出了:「箱型结构」是中国传统家具中最核心的结构之一。隋唐、五代至宋,床榻日益普及,在同时期的各类人物画之中均可见到,可参考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传北宋王居翰《槐荫消夏图》,与此件罗汉卧像所承之榻在结构上极为相似。此像材质为彩绘陶塑,欲以陶表现木质的感觉,板条之间以金属零件相连接,金属零件的样式应为典型的西域装饰纹样,即以连珠纹环绕宝珠的摩尼宝样式,常见于各个时期的璎珞装饰之中。同时,其面板上敷白底上饰以精美的彩绘纹饰,侧面的测绘纹饰以缠枝花卉为主,纹样清晰可见,同类样式可参考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北宋庆历二年檀木描金经函,二者均为佛教文物,且同为辽宋时期的作品,其上所饰缠枝忍冬纹极为相似,可相互参照。同时,榻之卧面以朱色绘四圆相交的球路纹,亦称「簇四球路」纹,因形似古泉亦称「连钱纹」,是中国古代织物上极为经典的图案,变化丰富,被广泛运用到建筑的窗棂、瓷器、金银器等,此处应是表现罗汉侧卧身下所垫之布料。此种样式的球路纹多见于宋辽时期出土的织物之上,极有代表性,可参考现藏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阿鲁科尔沁旗罕庙苏木辽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辽盘球纹绫,此类纹饰在器物上亦极其常见,可参考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金耀州窑青釉刻球路纹执壶。迦叶头下所枕之皮囊形枕亦为非常典型的辽代卧具,其形似橄榄,以布拼接而成,两端以铜扣收口,内有布带穿出,系成蝴蝶结,与印度阿旃陀石窟公元5-6世纪石雕卧佛巨像所承之头枕极为相似,可见辽地浓烈的西域影响。契丹人原本没有佛教信仰,建国初期为安置移民、消解民族隔阂与儒家价值观中的「夷夏之防」,便借由佛教来完成这一意识形态上的过度,最终辽代上至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皆为佛教所归化,佛教流播辽境四方,渐成契丹信仰。而由于辽代皇室为少数民族的背景,这里的佛教样貌与同时期北宋的佛教文化尚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辽代佛教呈现出更明显的梵像特质,造像气质挺拔威武,富有草原民族雄强坚毅的特质,而北宋则呈现出更强烈的中原美术风格,注重人物情绪的表达,造像灵动富有禅机,体现了北宋社会的富足与开放。此尊迦叶涅盘像展现了辽代佛教美术的多样化。纵观佛教进入中原地区近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罗汉像是中原地区所特有的、独特的造像语言,深入辽宋夏金元以及明清历代的造像主题之中,其通常以十六、十八或更多的五百罗汉为主题,但几乎很少发现以右侧卧涅盘之姿态出现的罗汉卧像,大多数罗汉卧像准确地讲应称为自在坐罗汉像,真正侧卧采涅盘之姿态仅见此例。其陶塑结构造型准确,罗汉面部虽垂垂老矣,将其人物身份准确的指向佛陀的大弟子“迦叶”,然双目平视、神态坚毅,与河北易县八佛洼辽代三彩罗汉像之五官与神态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超凡脱俗之态,完美的呈现出迦叶圆寂入灭时的瞬间,历经千年仍然震撼心灵,是为雕塑之于宗教巨大的传承与传播意义。
Preview:
2022年7月9日-14日
Address: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香港湾仔博览道1号展览厅1E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