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638 智惠山 瑜伽师地论卷第卅三 手卷 麻纸
Viewed 207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30.5×408cm
|唐大中十年(856 年)写本|序语|本写经首尾俱全,八纸,264行,每行27字左右,首题“瑜伽师地论卷第卅三,弥勒菩萨说,沙门玄奘奉诏译”,尾题“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六月三日苾蒭僧智惠山随听学记”。行楷书,然有波磔,有隶韵。书法左右翻侧,笔法古厚,别有风致,字多异体,反应了中晚唐时期汉字字型演变的情况。有乌丝栏,朱笔句读。|本经所书为《瑜伽师地论第卅三卷》。《瑜伽师地论》共计一百卷,内容见《大藏经》第30册。系印度大乘佛教瑜伽派的根本论书,也是玄奘从印度取回的重要经典,中国法相宗最重要的典籍。本论约于公元前300年出现在古印度,记述了弥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之阿逾陀国之讲堂说法的经过,广释瑜伽师所依所行之十七地,故又称《十七地论》。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本书汉译本有数种,以玄奘所译一百卷最为著名。|||智惠山于唐朝大中十年写《瑜伽师地论》各卷传世情况|智惠山写于唐大中十年的《瑜伽师地论》各卷,目前所知在我国公藏机构有两件,一件为国家博物馆所藏第二十四卷,一件为故宫博物院所藏第四十卷。||◇故宫博物院藏智惠山于唐朝大中十年写《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著录: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晋唐五代书法》,第211-215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初版2015年重印。本书用五页纸篇幅将第四十卷写经以清晰图片全卷刊载,并在本书导言第19页刊载局部图片;2.《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隋唐五代书法》,第197页,200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本书高清刊载第四十卷尾部图片。两部权威书籍对故宫卷详细著录,说明智惠山写经在故宫藏品体系中非常重要珍贵。||◇故宫博物院藏品与本公司拍品首尾图像对比:|故宫图片出自上段所述两书。将我公司第三十三卷与故宫所藏第四十卷进行图像比对,两件都是智惠山于唐朝大中十年六月书写,纸张、书法及体例完全一致,甚至于尺寸都是几乎一样的(故宫尺寸30.5×411cm)。说明本卷和故宫藏品为同一人所书是确凿无疑的,再细细观察,连首尾几条折痕的走向都几乎一致,我们推测当年敦煌藏经洞中,两卷可能是卷在一起堆放的。||◇智惠山于唐朝大中十年四月书《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四》藏于国家博物馆,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一册》,第375页,京2-080,文物出版社2001年出版。||传承与著录|◇1916年许承尧著《疑庵诗》记载|本公司写经为许承尧旧藏。该卷首部下角钤其藏印“歙许芚父游陇所得”。钤该印之写经在各大博物馆图书馆都是珍稀之品,如安徽博物馆镇馆之宝《二娘子家书》,国家图书馆北新0704、北新0714、北新0773、北新939。上海博物馆上博36、台北中央图书馆004759、07524等。||许承尧(1874-1946),字际唐、芚公、室名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徽州府歙县人。近现代方志学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辛亥革命后曾任全省铁路督办、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兰州道尹、省政务厅长等职。民国二年至十三年,许承尧在西北任上十一年,遍游敦煌一带,得晋魏隋唐经卷近三百卷,从中选出书写最佳者标有年份的精品40件,藏于老家大厅楼上,名为“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据《敦煌学大词典》记载,许承尧是我国敦煌写经主要的私人收藏家之一。据他的《疑庵诗》载,1916年所作《以敦煌写经寄马伯通先生即题其后》中有“慧净传高文,瑜珈勤速记”句,小注“所藏有慧净法师遗著,沙门智慧山听讲手写瑜珈师地论义记各卷”。可知许承尧不晚于1916年前年得本公司经且甚为珍爱。二十年代,为生活所需他将部分精品释出,该卷经叶恭绰卖给中村不折,后为山本悌二郎所得。||◇1929年日本东京出版《大正新修大藏经•法宝总目录第一卷》记载|《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是基于中国多部《大藏经》而整理出来的,为目前在现代学术界颇受欢迎的中文版《大藏经》,于日本•大正年间(1912(壬子年)-1925(乙丑年))开始编修,故称此名。由日本•高楠顺次郎(1866-1945)、渡边海旭(1872-1933)监修,小野玄妙(1883-1939)为编辑主任,集多位佛教学者的努力,从大正十一年(1922)到昭和九年(1934)共费时十三年乃告完成。全书一百册,分为正编五十五册、续编三十册、昭和法宝总目录三册、图像部十二册,共收经律论及中日两国撰述三四九七部、一三五二〇卷,是自古以来卷帙最庞大的善本大藏经。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出版。||◇1932年《澄怀堂书画目录》记载|山本悌二郎(1870-1937),号二峰,为日本20世纪初著名中国书画收藏家,分别于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1931年犬养毅内阁担任农林大臣,活跃于日本政坛。经内藤湖南、罗振玉等人指点收藏中国书画。有《澄怀堂书画目录》十二卷行世,内收作品1776件,其中包括吴道子《送子天王》卷、宋徽宗《五色鹦鹉》卷、米芾《乐兄帖》、李成《乔松图》等。内藤湖南在此书序言中称:“日本的中国书画收藏当以山本君澄怀堂为第一”。这些藏品的在战后经济状况拮据的时期陆续散佚,晚年他将自己的藏品委托给助手猪熊信行。猪熊信行于1988年创设了“社团法人澄怀堂”。1994年澄怀堂美术馆正式开馆。是日本重要的收藏机构。||本经卷著录在《澄怀堂书画目录》,著录为日文,翻译成中文为:|十一、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三。高一尺二三分,长十三尺四寸五分,麻纸。唐大中十年僧人智惠山手写。卷十一至卷第十六卷为均为名法成三藏的弟子智惠山所书。从款识和法成三藏的其他著作可判别此写经的时代特征。尾题“大中十年六月三日苾蒭僧智惠山随听学记”。大中十年即西历公元856年,亦即我文德天皇齐衡三年。(注:日本1尺约为30.3cm)||◇1946年《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记载|《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编成的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目录,抗战胜利后为向日本追讨自甲午以来被劫夺珍稀文物和要求战争赔偿,多方收集日本公、私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图谱和目录,收录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夺的中国文物15245件。其中记载了“澄目”中的《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三》。||直到2012年该书编纂完成66年后才首次公开出版。当年负责《目录》工作的五人中,仅谢辰生一人健在。谢辰生,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武进,著名文物学家。20世纪40年代起任郑振铎业务秘书,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在上海参与了战时文物的清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就职于国家文物局,负责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起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起草了首部《文物保护法》,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定义。||◇1962年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记载|王重民(1903-1975),中国古文献学家、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敦煌学家。著有《中国善本书提要》、《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等。1934年他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搜集流落海外的敦煌资料,拍摄了3万张关于敦煌遗书的微缩胶片。为敦煌典籍的寻访、辑轶和研究整理、书目编制等工作为后来该学科的"中国化"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史料。《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敦煌学集大成之作,几乎包含了六十年代初所能知见的世界各地的敦煌汉文写本。该书分为《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目》、《斯坦因劫经录》、《伯希和劫经录》、《敦煌遗书散录》四部分。其中1062号著录“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三(大中十年六月三日云云)山本悌二郎藏。”||◇1990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记载|池田温,1931年生人,是日本乃至国际知名的敦煌学专家。著有《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等。从20世纪50年代通过山本达郎先生接触西魏大统计帐,并在东洋文库观摩、整理斯坦因所劫敦煌文献的胶卷开始,池田先生从事敦煌学领域研究半个世纪,成就巨大,影响广泛,正如荣新江先生所言“在敦煌学的世界里,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大概是没有人不知道池田温先生的了。”池田先生认为中国汉语古写本数量与质量在世界上的无与伦比,汉唐写本文献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具有崇高地位。他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收识语录文2623条,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古代汉语写本题记进行了尽可能完备的搜集。范围遍布世界各国,如大英图书馆及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及日本东洋文库等著名机构。书中记载了《瑜伽师地论卷卅三》曾藏于山本悌二郎,录于《澄怀堂书画目录》。||◇“住友家族”收藏|住友家族是日本三大财阀之一。早在17世纪初,住友家族就是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主要服务于当时日本一些极具实力的名门望族,其中包括在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住友家族一直很注意和当权者的关系,1892年,利用日本政府整顿海运业的机会,正式进入海运市场,引入伊藤博文做股东。20世纪初,住友家族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日本国第三大金融财阀。||◇1988年栗山氏亲笔撰写收藏来由和敦煌写经资料与经文同置于桐盒内。栗山曾在日本有名藏书家古屋幸太郎氏柏林社本店工作。精于鉴定敦煌写经,所藏甚精。二战结束后,日本名门望族都以家族珍藏换金救急,栗山氏得以藏得不少敦煌写经,此卷便是其珍藏之一。||结语|正如《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晋唐五代书法》第19页所述:“敦煌数万经卷中附写题记者仅千余件”,而有题记、首尾俱全的则更为稀少,经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及俄国、日本等列强的洗劫后,在国内则著名收藏机构也极为稀见。本公司此件敦煌写经首尾俱全、有明确唐朝年月日款和抄经人姓名,品相上佳,许承尧、山本悌二郎、住友家族等名家名门递藏,1916年(距斯坦因1907年偷盗敦煌文物才几年时间)起到如今文献记载累累。是一件让我们“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珍贵文化财产。愿有缘人得之宝之。|||敦煌写经《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三卷的基本定位|文\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 李利安|敦煌写经《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三卷在学术界被称之为“山本旧藏”(日人山本悌二郎个人收藏)的一部珍贵写本。该写本诞生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六月三日,为智惠山(又名智慧山)在敦煌沙洲开元寺听闻法成开讲《瑜伽师地论》期间所抄写的本子。||那时,精通梵语、藏语、汉语的三藏法师法成从藏地来到敦煌,一边根据玄奘的《瑜伽师地论》译本重新翻译此论,一边在开元寺开讲此论。从目前可以查阅到的题记来看,法成在开元寺讲解此论最迟从大中九年(855)三月十五日开始,到大中十三年(859)年四月二十四日结束,至少讲解了《瑜伽师地论》卷一到卷五十六。但他的翻译工作似乎并没有贯彻到底,目前能够看到的资料只是前面几卷属于法成的重新翻译。当时与智惠山一起听讲的还有洪真、明照、一真、谈迅、福慧、法海、法境、法镜、福爱、弘远、福赞、恒安等人。这些人在听讲的同时,都留下了抄写的本论或听讲的笔记,其中前者一般称作“随听学记”“随听写记”“随听论本”,后者一般称为“手记”“手初记”“随听手记”。智惠山本人在听法成讲解此论期间抄写了多卷,其中有一些也留存至今。但作为纸张无损、文字无缺而内容也集中完整的一卷,就是三本旧藏的这本《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三卷写本了。||据学者研究,敦煌文献中《瑜伽师地论》及其疏释之作共有200多号,其中《瑜伽师地论》写本151号,这些抄本离玄奘译本成书时间不远,较传世刻本更多地保存着译本的原貌,是研究《瑜伽师地论》译本流传的珍贵文献。从智惠山所写的第三十三卷写本来看,它属于玄奘译本《瑜伽师地论》中的一卷,是现存各种玄奘译本中年代最早的一个版本。||《瑜伽师地论》100卷。弥勒讲,无着记,略称《瑜伽论》,系印度大乘佛教两大学派中瑜伽行派的基础性论书。唐代玄奘大师为求取本论全文而远赴印度游学,最终在中印度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那里得到真传,回国后即于贞观二十一年(647)五月,于长安弘福寺翻经院开始传译,经过整整一年时间,到次年五月最终译成佛学发展史上的这部划时代作品,随之成为中国佛教唯识宗所依据的“一本十支”之论典中的“一本”。该书主要内容是记录作者听闻弥勒自兜率天下降至中印度阿谕陀国某讲堂说法的经过,其中详细叙述了瑜伽师的观法,系统论释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的性质和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以分析名相有无开始,最后加以排斥,认为六识所依的客观对象是人们根本心识即阿赖耶识之假现,只有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的观念,才能悟入中道实相,获得终极的超越。由于本论系统解释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十七个位阶,也就是“十七地”,故又称《十七地论》。||根据学术界一般的观点,本论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部分,叫《本地分》。历史上,高僧们一般从境、行、果三个方面来划分《本地分》中所说瑜伽师的十七个修行位阶。其中前9位位阶属于境的部分,紧接着的6个位阶属于行的部分,最后的两个位阶属于果的部分。在属于“行”的六个位阶当中,闻、思、修三个位阶是通行,声闻、独觉、菩萨三个位阶是别行。可见,声闻地是修行的一个位阶,在十七个位阶当中属于第十三个位阶。对该位阶的论述占据《瑜伽师地论》第21卷到第34卷共14卷的篇幅,其中详细论述了声闻这一种姓的发心、修行和得果。这些内容可以划分为四瑜伽处,其中第三十三卷属于第四瑜伽处,也就是已经到了具体如何修行的阶段。||本卷首先概括了两类修行即“世间道”和“出世道”的方法和目标,并且讲述了何人具备修习世间道与出世道的资格,即必须是已经成就“未到地定”的瑜伽师。接着对发愿修习“世间道”的人作了分类,之后详细讲述如何修习世间道,内容上分为“修作意”与“起加行”,次第上则分为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就是分别从“修作意”与“起加行”这两个方面如何次第修行,达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最后,又专门叙述了修“四禅八定”可以达到的五种神通,即: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别通。||在本卷当中,还有特别针对欲界各种欲望的论述。欲界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众生在这里的欲既普遍也粗鄙,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义”,要求成就“未到地定”的修行人在禅定状态中反思色、声、香、味、触等五种欲所带来的烦恼和弊病。二是“事”,即内在贪欲与外在贪欲。三是“相”,分为自相和共相。自相只限于内心的烦恼欲和因做有欲之事而产生的事欲。思惟这种自相,能调伏自身,使烦恼不动,但不能断掉烦恼。只有思惟共相(共同特点),才有力量断掉烦恼。什么是共相呢?就是有色、声、香、味、触五种欲的众生,皆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不得解脱。四是“品”,是指在禅定当中,会明了诸欲皆有祸患污秽,并用譬喻来进行解释,如“犹如枯骨”“如凝血肉”“如草炬火”“如一分炭”“如大毒蛇”“如梦所见”“如假借得诸庄严具”“如树端果”等。“犹如枯骨”是说欲望就像在啃枯骨一样不能令人满足。“如凝血肉”是说欲望就像凝聚了血的肉,为群鸟争食。“如草炬火”则是说欲望就像火,亲近它就会被火所烧。“如一分炭”是说就像一小分炭火烧不起锅,欲望也难成大事。“如大毒蛇”是说欲望就像大毒蛇,亲近它便会有很多苦恼的事。“如梦所见”是说欲望如梦中所见的事,不实皆虚。“如假借得诸庄严具”是说欲望好像借来的美好境界,都要还,所以也是无常的。“如树端果”是说树最高的地方有一个果成熟了,想要取那个果,有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危险。若亲近欲望就会有这样的问题。五是“时”,从时间角度观察欲望,则会发现,过去、未来、现在始终沉陷在欲望之中,诸多祸患、烦恼、弊病、灾害等相伴相随。六是“理”,解释欲产生的缘由与作用,即前生有善行,今生才出现令人满意的诸欲。欲界众生有色身,需衣食等来维持其生命,于是种种的因缘,必现种种的苦恼。修行之人应对各种欲望,应保持清净正念,在认识欲望的痛苦本质的同时,倡导人们通过禅定修行获得离欲解脱。||本卷最后部分说:“谓离欲者,身业安住,诸根无动,威仪进止,无有躁扰。于一威仪,能经时久,不多惊惧,终不数数易脱威仪。言词柔软,言词寂静,不乐諠杂,不乐众集,言语安详。眼见色已,唯觉了色,不因觉了而起色贪,如是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甞味已,身觉触已,唯觉了声乃至其触,不因觉了而起声贪乃至触贪。能无所畏,觉慧幽深,轻安广大,身心隐密,无有贪婪,无有愤发,能有堪忍,不为种种欲寻思等诸恶寻思扰乱其心,如是等类,当知名为离欲者相。”这种远离欲望煎熬的境界正是本卷的核心意趣所在,其中所说的“身业安住”“无有躁扰”“不多惊惧”“言词柔软”“不乐喧杂”“能无所畏”“觉慧幽深”“轻安广大”“身心隐密”“无有贪婪”“无有愤发”等离欲状态正标明了本卷文字所蕴含的清净追求和美好境界。||本卷论书因其相对完整而内涵深邃而成为一部可以单独保存、单独诵读、单独研究、单独修炼的重要论典,不但成为整个《瑜伽师地论》当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唯识宗历史乃至整个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必将在中国当代和未来的文化领域绽放耀眼的光芒!|
Preview:
2018年6月18-19日
Address:
北京嘉里大酒店 二楼宴会大厅A厅、B厅/四楼九龙厅(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