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322 林达川 1978年作 归侨母女 布面 油彩
Viewed 674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110×92cm
出版|1.《大璞不雕——林达川油画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2.《大璞不雕——林达川油画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小开本)|3.《大璞不雕——纪念林达川诞辰一百周年文献·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26页。 签名|D.T.Lin.78|《归侨母女像》(马来西亚华侨)林达川 78.4(背签)|展览|1.大璞不雕:林达川油画艺术展——“学院的力量”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周年校庆系列展之一,2008年3月14-21日,中国美术馆,北京。|2.大璞不雕——纪念林达川诞辰100周年油画艺术展,2012年11月14-24日,浙江美术馆,杭州。||归来·印象 |——美术史的失踪者 林达川|20世纪初在“艺术救国”的意识感召下,中国掀起了向东洋与欧美学习的留学风潮,一批批奔赴海外求学的青年学子成为将早期西画引进中国的先驱者与开拓者。在20世纪上半叶的“洋画运动”期间,一部分留学生学成归国,投身到美术教育事业当中,徐悲鸿的古典学院派技法塑造了现实主义绘画体系,林风眠等人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研习,也为油画艺术移植中土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成为被历史铭记的大家。另外还有个别人由于时代及个人因素而滞留国外或被遗忘,缺席中国早期油画艺术活动及美术史系统论述的范畴,林达川便是其中一位。|林达川,广东新会人,早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东渡日本求学,先后在川端画学校,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最先受教于藤岛武二,当时日本西画界最具影响的实力人物之一,他代表了在日本正统的外光派影响下,兼顾写实传统的“准印象派”体系的绘画风格,对林达川的早期画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点可以从其作品《窗前的景致》《南山路39号》中领悟到。而后师从于梅原龙三郎和安井曾太郎,在对师辈的学习取法上,林达川有着主动而明确的坚定意识,相对于梅原龙三郎激扬壮阔的画风,生性平和的林达川在绘画的形态和色彩上更接近于藤岛武二,而在其后期的绘画中更多地体现出梅原龙三郎的气息。此外林达川临摹大量印象派原作,相较于同辈对马尔盖形式感的追求,在适当吸收其“简练的形态意味和反复揉、拂的画面调色技法”的同时,则更侧重于画面的色泽和质感,也更为接近纯正的印象派风格。因而“林达川是中国留日画家中在画面形态、质感以及色彩研究方面结合得最完美的画家之一”1。其早期画风不单展现出当时日本艺术界、美术教育体系的典型风貌,以及“日本化”了的印象派经验对中国油画产生的影响,并且对研究留日系统画家的绘画风格形成及衍变有典型的学术意义。|林达川虽与其他留日画家有着相同的求学经历,但有着不一样的艺术人生,1943年毕业后,他并未像大部分学子纷纷归国,致力于西方现代艺术的传播,而是开始职业画家生涯,侨居日本长达二十一年,经历了日本二战的全过程,颠沛流离,数次于险难中脱生,却仍执着于艺术创作,对日本艺术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全面深刻,也填补了由于战乱而中断的中国留日系统在日本战后时期的空白。林达川凭借自己坚定执着的艺术探索,一步步进入日本主流的文化领域,1948年加入著名美术团体“一水会”、东京新构造社“连立会”,作品多次参加日本美术展览会并获奖,且获得“无监查”2和“依嘱”3的荣誉资格,两次在东京银座画廊举办个展,并在木下孝则创办的神奈川鹤见美术研究所执教,而后又加入日本美术家联盟,是当时唯一的中国籍画家,成为战后日本美术界获得最高荣誉的华人。林达川以一个华侨的职业画家身份,能在战后的日本美术界如此活跃,并获得一定的认可,也揭示出战后日本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艺术领域新旧流派交替的深层变革,这也意味着中日美术交流模式的改变。|1953年林达川举家归国,被安排在浙江美术学院。然而当时革命现实主义美术占主流地位,“油画言必称列宾,素描独尊契斯佳科夫”,林达川的印象派画风因“不合时宜”而无法在教学中起到作用,成为“不被需要”的存在,这次“归来”没有带来美术史上的归位,反而成了处于系统论述之外的边缘人士,半世未逢知遇。|然而,林达川的“不被需要”因缘际会却也使其远离了意识形态时期政治美术对艺术家的限制与束缚,反而给予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极大“自由”。相较于当时留日画家在艺术上的妥协、变形,而导致的个体化的边缘态势,林达川坚持印象派对景写生的方式,在写实与语言表现性丰富融合的基础上,受到传统绘画的水墨气韵的启发,将印象派的色彩和东方书写意味相结合,走出一条单纯而个性化的艺术道路,也展现出印象主义艺术实践在中国本土化中的丰富变化和发展潜力。这在其70年代后期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花港观鱼之一》、《雁荡山之二》、《西湖长廊之二》等,色调鲜活明快,笔法线条更多动态的趣味。既有西方印象派的外光效果,又有传统绘画的艺术气韵。|1985年林达川因病去世,自学成归国后至此的几十年来,他一直潜心于印象主义的艺术实践,是一位孤独的先行者,不为世人所识。1990年“归国华侨林达川遗作展”的举办震动了整个美术界,林达川才犹如历史遗珍般被发现讨论,继2008年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周年校庆系列展之一的“大璞不雕:林达川油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之后,2012年浙江美术馆又为其举办了:“大璞不雕:纪念林达川诞辰100周年油画艺术展”,也终于在印象派艺术实践及美术史研究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归来。他虽然缺席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某一阶段,却在不同的角度开辟了“另一条战线”,这也启示我们美术史研究应该关注由于时代因素与个人命运而形成的“林达川现象”。|“林达川先生的画表现了他的一个生活态度,他的生命状态,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值得重视。从他的画里面可以看出他这个人他是怎么样生活的。他的这个生命的状态,他对原本的这种对世界的看法。”4 在林达川的笔下,人物草木,舟车城郭,频频写来,一切似在不经意之中,而自成机杼。他着眼于大而非纤细,追求力而非柔媚,使画面具有深厚的气魄。他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几十年的寂寞与边缘,将东方书写与印象派色彩的完美结合,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印象·归来”。|注释|1.漆澜《经典回顾——林达川》,载《艺术当代》,2006年第4期。|2.“无监查”为画家送展作品无需通过审查,载《艺术当代》,2006年第4期。|3.“依嘱”为每次全国性展览开展览时作为特邀画家参展,载《艺术当代》,2006年第4期。|4.水天中《大璞不雕林达川油画艺术研讨会》,转载《大璞不雕:纪念林达川诞辰一百周年文献·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关于《归侨母女》|文革期间,林达川受到波及,被下放桐庐劳动数年,但仍笔耕不辍,在牛棚、马棚、农场中画出了一幅幅精彩的即景写生小作,粉碎“四人帮”后,林达川得以频繁外出写生,足迹遍及浙江山区、水乡,还赴上海、广州、福建写生,创作了大量佳作,一改以前沉郁克制的色彩情绪,点彩与线条的丰富多姿,构成了风景画中一派写意性的自然天成之趣。《归侨母女》便是此一时期,将印象派与东方写意结合之后,绘画成熟时期的艺术作品,同年还赴无锡、雁荡山等地访友写生,创作了雁荡山系列等写生力作。|《归侨母女》作于1978年,林达川时任杭州市侨联副主席,与归国华侨联系较多,家中来客基本都是他的绘画模特,画中的母女即是归国的马来西亚华侨。|画面整体洋溢着一份祥和、欢快的气息,林达川画画从来不着意于去刻画形象,而是着重表现人物在实际生活中的精神气质,是其所是,“大璞不雕”就是对他艺术最贴切的概括。画中人物场景安排简单明了,左上角的天安门挂历,形成了画面对角线的稳定构图,而在空间层次、轻重上,一如风景构图中唯美舒适的角度,更是拿捏的恰到好处,加深了画作“即兴即景”的意趣。整个背景墙面只用浅绿色涂满,近处都能看见笔触的痕迹,尽显其随意洒脱的画风。几笔涂成,意象点彩的瓶花清新明快,突出其笔调较活的印象派特质。人物形态简明,重在表现动的趣味,脸部笔触的错杂透亮捕捉了母女愉悦欢快的瞬间神态,衣着色彩立体而富有质感,而书写性的线条流畅又富有肌理,多了一份偶然所得的意外之趣,画面溢出来的欢快迎面而来,富有热烈奔放的情绪特质与稚拙生动的形态趣味,这也是其少有的肖像作品及人物场景画中,构图最为丰富完整,描绘更为细腻写实的重要代表作品,画乃心印,作品的灵动气息也是林达川身心愉悦的体现。
Preview:
2016年11月1日-2日 上午9:00-下午18:30
Address:
上海长宁区虹桥路1921号西郊宾馆 会议中心百花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