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116 十三世纪 尼泊尔马拉王朝释迦牟尼像
Viewed 1472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高23.5cm
|说明:此尊造像证明了纽瓦尔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具有典型的十三世纪马拉王朝造像风格。鎏金浓郁,有别于帕拉风格造像多以头戴宝冠形象呈现,尼泊尔12世纪以降的此类主题造像多是螺髻佛像。释尊面庞浑圆,神态沉静柔和,眉间火焰形白毫,双目微合下视,耳垂长而穿孔,且两端微微上翘,静美的脸庞显出浅浅微笑。身材比例匀称,丰满圆润,躯体浑厚,肩宽胸挺,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一角覆搭于左肩,薄衣贴体无衣褶,仅在袈裟衣缘刻连珠纹装饰,中间錾刻莲纹,薄衣贴体的表现手法,依稀可见印度笈多时代萨尔那特式佛像的遗风,其长袍紧紧贴敷身体的造型为典型的十三至十四世纪尼泊尔风格,(可参见施罗德,《西藏收藏的佛教造像》,2001年,第523页,图170)。释尊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左手平伸结禅定印,右手下垂自然弯曲结触地印。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战胜魔军,大彻大悟、圆满成佛的重要时刻。手脚刻画细腻柔软,充分吸收了尼泊尔造像艺术特点。莲座上莲瓣排列紧密,短小饱满, 尖部略向上翘,制作规整,其上以錾刻的细小连珠纹为饰,莲座下固封装藏保存完好,更为殊胜。双膝之间饰有扇形锥带,具有印度早期特有的佛像遗风。但体型已不同于印度佛像,看上去更亲切。虽然脖子略显得短些, 但整体比例看上去更为舒展。|佛陀成道的塑像于7到12世纪之间流行于东印度,形成帕拉风格的释迦牟尼成道像,并渐次向周边传播。尼泊尔造像艺术的鼎盛期从10世纪初一直延续到13世纪。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是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十三世纪,印度帕拉王朝灭亡后,佛教造像的制作传统还继续在尼泊尔流传。同时,从那时起又开始受到西藏喇嘛佛教的影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段,以1482年为界。1482年之前称马拉王朝早期,这一时期的造像延续了前期风格,又加进了新的元素。此时期的造像最为精美,对于身体情态,完美和谐的精准把握,洗练简洁的雕塑技艺,注重人体美的特点,使佛像洋溢着充沛的活力,达到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这尊尼泊尔释尊像是加德满都谷地纽瓦尔金属雕塑师天赋才华的明证。即使这些雕像并非全部来自加德满都谷地,但无疑均系出自纽瓦尔艺术家之手,他们或生活在谷地,或巡游于西藏,或者就是纽瓦尔艺术家的后裔。以富丽的镀金作为装饰的纯铜铸造技术,以及优雅和成熟完善的雕塑风格使得纽瓦尔的艺术作品在喜马拉雅佛教世界中直到18至19世纪都颇受欢迎。西藏最早的编年史书《贤者喜宴》证实,很久以前这些纽瓦尔金属匠师们在藏地就享有盛誉,其中提到了Bal-po,这个藏文术语指的是居住在加德满都河谷的纽瓦尔人,并称赞他们是“青铜之王” ,6至8世纪里他们就向雅砻王朝诸王提供着金属制品。纽瓦尔塑像融会了一些令人无法抗拒的特质:优美、均衡、典雅、高贵,以及奢华的表面细节与装饰。其成熟完善特制的来源必须回溯至作为其前身的笈多时期的印度艺术,显示出优雅的艺术造诣。|此尊造像与佳士得香港2015年秋拍所推出的13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的铜鎏金释迦牟尼立像(编号2902)面容相似,再者两尊造像铜质以及对于手部细节处理皆一致,当为同一批匠人所做。另有两尊与此风格相类似的尼泊尔马拉王朝造像,其一在鲁本艺术博物馆,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站65687;其二在帕坦博物馆,参见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站,编号59501;但以上的两尊之台座均已佚失。整尊造像出类拔萃,以灿烂的鎏金、精湛的工艺、完美而和谐的比例,给人以非凡的美感。||参阅:《西藏佛教雕塑·卷2》Ulrich von Schroeder,香港,2001年,第962-963页,图231A及231C|《BEFORE YONGLE》 ROBERT R.BIGLER 2015年,第92页,编号21||西天梵相源何在 马拉造像尚可寻| —13世纪尼泊尔马拉风格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欣赏|| 在影响西藏佛像艺术的外来艺术风格中,或者说在西方学者惯称的喜马拉雅艺术体系中,尼泊尔艺术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流派和风格,它以悠久的历史、绵延不断的艺术传承、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南亚和东南亚佛教艺术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历史上,尼泊尔艺术影响了其周边广大的国家和地区,而对我国西藏地区的影响尤为明显和突出。尼泊尔艺术从公元7世纪开始影响我国西藏,12世纪后随着东印度帕拉王朝灭亡,尼泊尔艺术更成为影响我国西藏佛像艺术的主流风格。尼泊尔艺术对我国西藏佛教艺术影响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地域之广,是印巴次大陆其他艺术流派无与伦比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断言,如果不了解尼泊尔艺术,那在很大程度上就无法了解西藏佛教艺术的来龙去脉。亦无法认清西藏佛教艺术的整体面貌。此次北京东正拍卖公司推出的这尊尼泊尔马拉风格释迦牟尼佛像,就是一尊无比重要的尼泊尔佛像艺术标本,对于我们了解元代西藏佛像艺术风格的来源,特别是元代西藏萨迦造像风格和内地宫廷造像风格的来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势,通称“佛成道相”。佛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髻顶安宝珠,大耳垂肩,脖颈处刻有三道蚕节纹。面形圆润,额部高广,双眉上挑,双目低垂,鼻梁高隆似鹰钩,双唇抿起成窝状。五官刻画生动细致,充分展现了佛陀不同凡俗的庄严和寂静。造型挺拔,身躯壮硕,肌肉丰满圆润。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质薄透,衣纹简洁,仅于领口、袖口、小腿处以连珠线刻出衣边,沿用了古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充分显露出躯体和肌肉的自然起伏与变化。衣缘还刻画有精美的稻粒纹,稻粒首尾相连,呈八字形分布,具有尼泊尔艺术的鲜明特点。双腿结跏跌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置双膝上,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莲花座造型宽大,整体呈梯形,工艺繁复讲究。上缘装饰一周细密的连珠纹,莲瓣对称分布于上下,环绕莲座一周,美观齐整;莲瓣劲健有力,头部饰有卷草。整体造型大方,体态端庄,躯体雄健,气韵生动,体现了极高的雕刻艺术和铸造工艺水平。 | 此像猛然一看颇似元代西藏萨迦风格造像,但细审之下与萨迦造像明显有别。其整体造型端庄,结构合理,躯体健硕,不像萨迦造像躯体浑圆,肌肉鼓胀夸张;头顶自然隆起,不像萨迦造像头部过分平整;面形圆润,不像萨迦造像宽大方正;眉眼口鼻分布,尤其是口鼻的分布相对集中,露出秀美与喜色,萨迦造像则中规中矩,显现大丈夫相相貌;莲座及莲瓣的形制亦不同于萨迦造像。根据其整体和局部特征分析,笔者认为这是一尊典型的尼泊尔马拉风格造像。马拉造像是尼泊尔马拉王朝统治时期形成的佛像艺术风格,造像风格的名称即由王朝而来。在尼泊尔历史上,马拉造像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始终与马拉王朝的兴衰一致,开始于13世纪初,一直延续至17世纪。其兴旺时期主要集中于13至15世纪,这一时期是马拉造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其风格成熟并显露尼泊尔民族特色的重要时期。尼泊尔佛像艺术开始于公元1世纪,公元4世纪兴起的李查维王朝(4-12世纪)开创了尼泊尔佛像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漫长的李查维王朝统治时期,佛像艺术风格始终以刚劲为美,造像躯干筋瘦、肌肉紧实,躯体线条硬直,虽然整体造型端庄大方,结构匀称,但不免让人感觉生硬僵板。李查维王朝之后的马拉王朝造像则与之完全不同,开始追求肌肉的表现,追求躯体与肌体的灵动和装饰的华美,佛像造型完美,躯体圆实,肌肉饱满,装饰繁缛,明显地在李查维造像风格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注入了人间情味,使造像变得生动形象,更加符合现实人体的特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释迦牟尼佛像就充分展现了尼泊尔马拉造像的鲜明特点。| 既然马拉造像形成于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那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马拉王朝的历史。马拉王朝是尼泊尔马拉人在尼泊尔西部的甘达基河建立的王朝,开始于1200年前后。1328年阿迪特亚•马拉占领加德满都谷地,正式建立了在谷地的统治。马拉王朝最著名的一位国王是贾亚斯堤提•马拉(1382—1395年在位),他是一位改革家,对尼泊尔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进行了大胆改革,为巩固马拉王朝的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1482年亚克希•马拉国王死后,其子在加德满都谷地各据一方,各自为政,从此分裂出坎提普尔(现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三个王国,此时被称为马拉王朝的“三国”时期。后来马拉王朝三个国家相互倾轧,给位于加德满都谷地西部的廓尔喀人创造了入侵的机会。1768年9月25日,正当谷地上下庆祝因陀罗节之际,廓尔喀人一举攻克了加德满都,马拉王朝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在尼泊尔历史上,尽管马拉王朝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它对尼泊尔文化的影响是其他王朝无法比拟的,被誉为尼泊尔古典文化的“文艺复兴”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就是其最为重要和突出的体现。| 马拉王朝兴起于13世纪初,恰好与元朝建立和西藏萨迦政权确立的时间相当。在整个元朝时期,由于印度东南和西北各地已落入伊斯兰民族之手,影响西藏佛教艺术的外来艺术只剩尼泊尔一派,因此当时我国西藏和内地的藏传佛教艺术都受到了尼泊尔艺术的影响,具体即为尼泊尔马拉艺术的影响。在西藏地区,尼泊尔艺术广泛地影响到西藏各个教派和各个地域,不仅是与尼泊尔关系密切的萨迦派寺庙受到尼泊尔艺术的影响,其他如噶举、宁玛、觉囊等教派寺庙也都受到了尼泊尔艺术的深刻影响,现在我们在西藏许多寺庙遗存的大量雕塑和绘画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尼泊尔艺术影响的存在。而在中原地区,通过尼泊尔工匠阿尼哥父子和萨迦派僧人在大都的频繁活动,尼泊尔艺术在以大都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元朝时宫廷流行的造像风格称“西天梵相”,尽管其实际指代的就是元代宫廷造像,是尼泊尔艺术融合西藏和中原艺术元素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式造像风格,但其原始意义毋庸置疑指向的就是尼泊尔艺术,与尼泊尔籍工匠阿尼哥的传播密切相关。由此历史背景与艺术渊源可见,尼泊尔马拉造像不仅是元代西藏佛像艺术的源头,亦乃元代宫廷造像风格的渊薮;尼泊尔马拉造像与元代西藏和内地宫廷造像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基于尼泊尔造像艺术在喜玛拉雅艺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尼泊尔造像艺术在世界佛像艺术研究和收藏领域广受关注,受到佛像研究者、收藏家和爱好者的普遍关注和青睐。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亚洲艺术学者普拉塔帕蒂特亚•帕尔(Pratapaditya Pal)博士致力于尼泊尔造像艺术研究,撰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为尼泊尔造像艺术在欧美世界的普及打下了重要基础,他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在世界佛像研究和收藏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佛像艺术品在我国的不断升温和收藏界对佛像艺术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藏家和行家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高古佛像,投向了与早期西藏佛像艺术关系密切的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和克什米尔等地的造像上,掀起了我国佛像收藏界的尚古崇外之风。由是,尼泊尔造像同其他几种外来风格造像一起,受到我国藏家和行家的特别关注,成为佛像市场和收藏领域的新宠;尼泊尔造像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也迅速成为关注的重点,价格节节攀升,并屡创新高。2015年香港佳士得秋季节拍卖会上,一尊13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早期的铜镀金释迦牟尼佛立像,以8200万港币的高价为国内藏家竞得,成为近年尼泊尔造像市场表现的一个重要亮点。这些无疑都是过去到现在国内外关注、重视尼泊尔造像艺术的可喜现象。 | 在如此良好的学术和市场氛围下,现在通过对尼泊尔马拉造像历史及其与元代西藏及内地佛像艺术风格渊源的梳理,又进一步明确了尼泊尔马拉造像对元代西藏和内地宫廷造像的重要影响,因此对于尼泊尔马拉造像我们应当倍加珍视。此次北京东正拍卖公司推出的这尊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是一尊13世纪尼泊尔马拉风格造像,它以完美的造型,完好的品相,充分展现了马拉造像的风格面貌和艺术特点,堪称尼泊尔马拉造像的典范之作。它适时地现身于当下尼泊尔造像广受大众追捧的市场氛围之下,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满足大家的收藏和欣赏需求。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Preview:
2016年11月8日-10日 10:00-19:00
Address:
北京嘉里大酒店 二层大宴会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