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066 莫兰迪 静物
Viewed 285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30*40cm
莫兰迪 1890~1964 1946年作 布面油彩 「签名」正下:Morandi 「出版」《莫兰迪画册》兰伯托·维塔利,伊莱卡出版社,1977年 此幅是莫兰迪创作于1946年的作品,是他绘画风格逐渐趋于稳定与成熟的标志。这一时期他的画作中出现了更加统一和坚实的几何分割结构,绘画对象既有几何体的抽象感,又保留了物体的具象特征。他非常克制地使用了丰富的明暗变化来表现素色背景中的绘画对象,并且加入微妙的色调变化,整个画面的色彩变得更加典雅,色调更加和谐。莫兰迪把瓶子置入极其单纯的素描之中,以淳朴、简洁的方式营造最和谐的气氛。平中见奇,以小见大。通过捕捉那些简单事物的精髓,捕捉那些熟悉的风景,莫兰迪的画作流溢出一种单纯高雅、清新美妙、令人感到亲近的真诚与美好。
Giorgio Morandi
莫兰迪
教育与影响
乍看之下,莫兰迪是一位无法被定义或分类的艺术家。由于他隐居般的生活方式,莫兰迪被赋予了“画僧”(il monaco)这样一个昵称。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博洛尼亚(Bologna,意大利北部波河与亚平宁山脉之间,也是艾米利亚-罗马涅的首府)居住、生活和作画,很少出远门。也因如此,他最初的名声并未流传很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画水平与作品质量迫使世界重新评估他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如今,他已然成为现代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以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静物画(Natura Morta)大师之一。
莫兰迪是五个孩子中的长子,1890年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莫兰迪从小对艺术产生了兴趣,但他的父亲希望他从事他所在的出口业务。莫兰迪在1906年尝试开启自己的艺术生涯失败后,通过他母亲对儿子追逐梦想这番信念的支持,最终得以在1907年进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Bologna Fine Academy of Fine Arts)。莫兰迪的父亲在1908年意外去世,他在照顾母亲和三个妹妹的同时,也因自己母亲的支持下得以继续学业。在学校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受到他同胞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 和卡洛·卡拉(Carlo Carrà )形而上学画派(scuola metafisica)的影响,之后又沉醉于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尤其是乔托(Giotto),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和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开始钻研古代大师的绘画技巧。
他在自传中解释说:“只有了解过去几个世纪中最重要的绘画成就,才能帮助我找到自己的路。”他于1913年毕业,在整个意大利旅行,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些旅行对于莫兰迪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自1920年后莫兰迪就很少走出国门了。他随后接触的艺术家大部分来自艺术书籍,尤其是印象派的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以及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和乔治·塞拉特(Georges Seurat)。
1920年,他转向绘画现实主义,开始以瓶瓶罐罐为主题进行作画;到了1940年,色彩他代表性的灰色调出现在作品当中。而从1941年开始的一系列绘画中,瓶子和砖块的排列以白色和浅灰色为主,在画布上依次排列;1950年代,物体的尺寸越来越小,且倾向于集中放置在一片空旷的空间里,创作风格趋于稳定,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莫兰迪构图与色彩。
莫兰迪的静物
莫兰迪特意选择日常环境中的静物作为作画对象,比如常见的瓶子、盒子、罐子和花瓶等。他除去这些物品上的标签,再用哑光颜色完全涂抹,对它们进行“去个性化“处理。这样,莫兰迪能将这些完全“匿名”的现有品重新排列组合,以此来探索它们之间所蕴含的抽象性质及物理关系。静物被组装后的形态让莫兰迪想起了意大利的古老建筑,这些尘土飞杨的瓶瓶罐罐具仿佛具有不朽的品质,好似中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而莫兰迪的故乡博洛尼亚便有许多中世纪建筑,而且西方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又被尊称“大学之母”,建立于公元1088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也坐落于此。因此,尽管我们无法把莫兰迪放入任何一个现代艺术的运动或潮流中,他的绘画风格却深深根植于意大利的传统之中。
关于为何选择画日常之物,莫兰迪曾说:“我记着伽利略的话:真正的哲学之书、自然之书的文字跟我们自己的字母表相去甚远。它们的文字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球体、棱锥体、圆锥体以及其它的几何形。伽利略的思想支持着我长期持有的一个信念:这个可见世界是一个由简单形态构成的世界,想要用词语去去表达支撑这个世界的感觉和图像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归根到底它们是一种感觉,与日常事件没有关联的感觉。”
如果说17世纪静物画中的这几个瓶子像是游行队伍的领队在争相斗艳、夺人眼球,那么莫兰迪却恰恰相反。他的静物画好似谦虚却有严明纪律的合唱团,在共生中吟唱出完美的和声。
放在其他艺术家身上,莫兰迪这种对绘画对象严格的限制有可能会导致产出乏味又重复的图像。但真正使莫兰迪别具一格并超越其他人的能力,是他对事物强有力的极致观察。这种对相同事物的反复再现和系列创作,正反映了莫兰迪对“感知”与“时间”的不倦探索。他深入存在的本质,从心灵视角出发呈现非同寻常的现实,在对物体的静观中捕捉刹那的永恒。
如今的我们被多媒体与印刷品上的图像轰炸,并习惯以惊人的速度将它们吸收。“放慢脚步并长时间专注于一张图像”这样的概念与我们背道而驰,但这恰恰是莫兰迪在他的绘画中所做的,也是他对观众的期望—慢下脚步、观察并享受生活。他慢慢思考每个物品,在静物组中深入地寻找其视觉动态。当对布置感到满意时,他在每件模型的底部都做记号,来确定它们的最终位置。 “我需要花费数周的时间才能决定哪一组瓶子适合使用特定的彩色桌布……然后,我需要花费数周的时间来思考瓶子本身,但是我经常还是将空间感弄错。也许我工作太快了?”正是这种深刻的沉思和观察为莫兰迪的每幅画都赋予了新鲜感和个性,即使同一对象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使用也是如此。
“我本质上是那种静物构图的画家,传达着一种宁静,私密的感觉,我一直以来最看重的是心境”。被莫兰迪精心平衡过的色彩和色调始终传达出宁静的气氛。有些画有被阳光照射打明亮,也有另一些被不太明显的光源压制。但是,他的每幅作品都有一定的光源,这表明它是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或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绘制的。这种对光的独特使用以及他对相似图像的不断探索,充分体现了莫奈系列作品《干草堆》和《鲁昂大教堂》对他的影响。
莫兰迪的静物画便是被光线雕刻而成、慢慢浮现出来的。鉴于莫兰迪对他艺术元素的思考,以及他必须应对光的瞬态影响这一事实,他的作品很明显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得以完成。这样的概念又解释了他为什么他所画的静物轮廓都相对模糊,充满不确定性:因为他将一天的观察结果的细微之处移植到了第二天的观察上。这些模糊的影像也使人想起了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的作品。
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艾考(Umberto Eco)在1993年致博洛尼亚莫兰迪博物馆开幕式的讲话中道:“如何用杂货店的各种物品来讲述故事,而不是耶稣的诞生或暴风雨,湖上的日落或春天的来临?你必须爱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即使是那些最卑微的。哪怕是那些让它们感到高兴或悲伤的光和影,又哪怕是使它们窒息的灰尘也应如此。”
莫兰迪色
常有人说,“莫兰迪色是最温柔的高级色”,据说这样的色彩关系仔细看就会感到被轻轻拥抱的温暖。创造莫兰迪色的关键是降低颜色的饱和度,也就是让色彩看起来不那么浓烈,显得淡雅一些。营造了平和、宁静、神秘和深远的氛围,使人感到舒适和优雅,情绪激动的人看到之后会觉得舒缓,情绪失落的人看到之后会觉得治愈。
莫兰迪的艺术能给人以极温柔的精神慰藉。西方评论界认为,莫兰迪的画关注的是一些细小的题材,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而从精神领域来说,莫兰迪更像一名中国的“禅师”—在生活中他与世无争,且避世隐居,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染纤尘,心念不起。宋人的求“理”、元人的求“逸”、明清人的“复古”,在他的绘画作品上有很明显的呈现。“画如其人”说得一点也没有错。在中国是这样,在西方亦是。艺理相谐,殊途同归。
Preview:
2021年4月23日-24日
Address:
厦门安达仕酒店一层(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东路101 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