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504 清乾隆 剔红雕漆书函式包袱形文具盒
Viewed 759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长30.5cm
|似是而非的艺术美感|文/徐若齐||以书函式为蓝本设计成的文具匣是清乾隆时期的宫中文房陈设用匣的独有特色。乾隆皇帝好古,喜爱文化是清代几位皇帝中的佼佼者,这可从遗下的大量御题诗,文物收藏和他对其收藏品的包装要求,以及宫中各处的精善陈设中窥探出来。此件剔红书函式包袱盒正是其中一实例。此匣设计以两套大小各异的画册上下重迭,并以包布把两套画册系于其中成包袱状,乍看疑似某文仕准备携带出门用书,实际上它是一件以木为结构,并髹以朱漆数十层后始刻所需纹饰,称为雕漆,是漆器中所花时间最长的品种。一件雕漆作品最少都要花上半年以上的时间才告完成。|此匣以雕朱漆为主,两套书册的外皮包装雕刻不同锦纹,上层书册饰以花卉纹锦地,下层书册饬以博古团龙井锦地,包布以黑绿漆雕六菱纹锦地,与朱漆互相辉映,既能显示书册又能突出包袱存在的特质。此匣的收纳空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上层较小的书册部分,暗藏一抽屉;二是下层较大的书册最底层不显眼处有一缝隙,只要双手捧着书册,轻轻往上提升便能发现其收纳空间。此匣有着似书非书,非匣是匣的设计,是乾隆皇帝把老庄及孔孟的「似是而非」这种哲学概念融汇在实物当中,令他的起居空间每处都蕴藏着先贤的哲学思想。用包袱式纹饰于宫中器物上装饰缘于雍正,盛于乾隆。档案记载其中例:雍正十二年二月七日,首领萨木哈持出洋漆包袱盒二件。皇上傅旨:「此盒样式甚好,照此再做一些黑漆盒。」说明了雍正对包袱式的钟爱,并亲自下旨盛造。而乾隆承接其父之爱好,使之更为多样化,现传实物中,有瓷器、珐琅器、漆器、木器等等,均能找到包袱式装饰例子,但数量都不多。据记载书函式及包袱式的器物大多是皇帝下旨承造,更是供皇帝本人使用及观赏用物,兴其它宫庭陈设相比,有着大不同的意义。书函式文具匣在宫中其基本用途是收藏皇帝喜爱的东西。包括大小件古玩、书册、诗册及文房用品等等,全是皇帝把玩及使用的器物,由此可见这类文具匣的重要性。此件文具匣具备雕漆这种费时费工的珍贵工艺,雍干钟爱的设计样式,蕴含着先贤的哲学思想,曾收藏过皇帝的器物,其艺术及收藏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参阅 ]|①《清宫包装图典》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第102-103页|②《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国立故宫博物院,2014年,第57页||清乾隆 剔红雕漆书函式包袱形文具盒 《二》|文/万健 |漆器长久以来都被视为珍贵的产物,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伴随着我们的历史文化一起成长。在已知的古籍记载与现今大量出土报告下,至少有超过六千年的历史,从远古到清代,能够使用或拥有漆器被视为奢华或尊贵的象征。很可惜近代人对漆器的认知已经变得非常浅薄了。在我看来这跟漆器本身的好与坏无关,而是近百年来这世界转变的速度变得太快,追求革新,讲究速度,好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大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物质该有的根本性优质需求,好像已经淡忘;对优质的传统工艺,亦因此失去了鉴赏能力;变得更趋向追求日新月异,不甚讲求质量的产物;并且对于需要花长时间制作的优质产物,产生排斥心理,视之为浪费时间及人力资源;而漆器因制作需时,并且需要能工巧匠方能成器;这就正正成为了现今世代所不能接受或理解的产物。在此我希望读者们,能静下心来,放慢脚步,细细地感受漆器的内韫,说不定,这样可以为我们烦重的心灵找到一片栖息之地。|雕漆在我国漆器工艺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自唐迄清,一千二百余年制作,繁兴为宫廷中重要器用之一种,历代成品制作工艺精良,花纹繁复,风格古雅,足能代表我国传统工艺之优良成就,是世界各地收藏中国文物的博物馆必藏品类。|雕漆比起其他漆器制品,在工艺制作上更为复杂及耗时。制作一件雕漆制品,首先要制造底胎,按照制品的设计与用途,其底胎的材质会有所不同,分别有金、铜、锡、土、木等材质,因底胎的制作工艺与漆器的工艺有异,所以大都需要各专行配合制作底胎,胎材中以木胎最被漆匠所喜欢使用,在制作上亦最为讲究,高端的漆器制品皆由漆工艺师自行制作其木胎,严谨的木胎是以多层的薄木片,以精妙的手法构建而成,并粘盖以薄纱布,这样才确保制成品能良好地挑战时间的洗礼;胎骨成形后下一个工序就是以细微的角灰混合血及油制成腻子,均匀地敷于胎面,等待其干透后,最细致地打磨一番,直至整体平顺为止,才开始下一个工序——上漆;上漆的过程非常耗时,一件考究的雕漆制品,层层加漆,多者至百余层,少亦数十层,每上一层必需待其干涸方可继续,晾干一层则需要两个昼夜;层次上足后,趁其尚未干燥,即开始正式雕刻。雕漆工匠的手巧与否,直接影响成品的价值;由于前期工序已经如此耗费工时,所以不是巧匠均不能胜任为漆雕艺匠,这方面要比其他材质的雕刻品严格,所以历代的雕漆艺匠地位远胜其他雕匠。|清朝入关初年,社会经济雕敝,统治者提倡简朴。顺治皇帝曾经传旨,谕令自豫亲王以下,皇亲贵胄的座位「止用绘漆,油画务光洁,雕刻有禁」(见《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顺治朝至康熙朝的早期,宫廷大漆家具的纹饰以描金罩漆、彩绘描金和彩绘戗金等工艺为主,康熙朝逐渐开始流行薄螺钿镶嵌和百宝嵌工艺,雍正朝则十分流行仿洋漆、洋金等工艺,而雕漆工艺一直很少在宫廷器具上使用。乾隆皇帝非常喜爱雕漆制品,特别是剔红漆器,多次题诗加以赞美。因为当时的国力强胜,至乾隆帝一朝可以极尽奢华。促使宫廷内外剔红等雕漆制品的生产空前繁荣,当时的雕漆制品品种丰富,几乎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生活用品、文房器具,大到桌椅茶几乃至屏风宝座等无所不有,开创了雕漆工艺史上的又一黄金时期。在漆雕器具门类之中,乾隆皇帝最为青睐剔红。剔红,又称「红雕漆」,颜色以朱红色为主,鲜红艳丽、喜气洋洋,雕刻一般以锦纹为地,多层剔雕花纹,立体精致,华美富丽。|乾隆在七十岁时,于《长春书屋》诗中写道:「人心小天地,闻之宋儒语。一气总涵春,所以首四序。」而乾隆身居其中体味天道人心的御用书屋空间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天地」,著名的养心殿长春书屋位于西暖阁楼下的西小槅间,面积不足四平米;乾隆四十一年为归政而建的紫禁城养性殿长春书屋模仿养心殿书屋,亦建于狭小的西小槅间。而最著名的鉴赏室养心殿三希堂也只有八平米。圆明园、西苑瀛台、重华宫等处的「长春书屋」也无不建于别室槅间之中。这些书屋小室是仅属于乾隆皇帝一个人的「小天地」。其空间设计、室内装饰、文房陈设与狭小的容膝之室结合了大量剔红漆器物使得陈设空间贴切怡人。以三希堂为例,利用槅扇之镜子、墙上的帖落山水、人物画、红色各类漆器来分割和延展视觉空间;墙角、窗台之上,楠木、剔红匣盒中,布置、贮藏各式体量小而份量重的珍稀文玩书画。东墙倚窗置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上设明黄色御座和炕桌,皇帝可鉴古并挥毫于此。槅窗、壁瓶、剔漆包袱匣、帖落和所收藏珍宝的隐藏与展示,这些设计均富于机巧和趣味性,体现了在恢宏壮阔之外的另一个不同的乾隆——可谓文心雕龙、谐趣幽雅。|根据史料记载,剔红的创制始于唐代,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雕漆是一种极为费工费料以刀法见长的工艺品,装饰图案大都用浮雕完成,其花纹完全是从刀法上表现出来。雕漆主要以铜或木做底胎,在胎骨上面,把漆一层一层的髹涂上去,少则几十层,多达数百层,涂到了厚度适宜为止,再以刀代笔,在尚未干透的漆层上雕刻花纹,然后烘干,磨光。因为雕刻的是漆,故名「雕漆」。对匠人而言,只要执起刀,心、神全部要在里头,因为雕漆用刀要求一刀到位,像写字一样,不能重迭二刀。重迭二刀就带有一定的痕迹,因此雕漆要求不管多复杂的形象,雕工运刀都要一刀到位,不能重刀,否则就是败笔。刻刀在漆层中穿梭的游刃有余,朱红间可见山团龙厅锦地间的遒劲与灵动、器物整体气韵的通达与顺畅,这大抵便是千年而不改的大漆之美。漫漫历史长河中,它与岁月抗争,剥去了华美的外衣,留下了最质朴的本真,震撼世界。雕漆匠人们亦与这时光作伴,守着他们最爱的手艺,守着他们艺术的信仰。|在此让我们欣赏几首,在遥远的当年,乾隆大帝在宫中对着内心喜爱的剔漆,有感而发所作的御题诗:|《乾隆题联骑春游雕漆盒》「不辨髹之代,犹余刁者名。春郊试联骑,洲阁拟登瀛。自是鬼工手,能传仙客情。剔红还衬绿,雅制突张成。」|《乾隆题宣德雕漆盒》「越瓷今颇富宣窑,漆器希逢宣德雕。朱盒依然成内府,文房雅足伴疏寮。幽人自这聊为步,童子相随若可招。图也不须施渲染,艺林生面认前朝。」|《乾隆题永乐雕漆峰云松籁香盒》「翠岫闲云出,苍松飒籁含。徘徊坐高士,眺听自忘谈。全泯雕几迹,当如图画惨。于中贮沈水,雅合供瞿昙。」| |《乾隆咏永乐雕漆祥花尊》「漆亦最称古,雕斯踵事华。精工传永乐,尊器见祥花。俯朵仰葩簇,翻枝覆叶斜。三生认时卉,一偈却无差。」|《乾隆咏永乐雕漆盒》「果员佳制剔朱红,蔗段尤珍人物工。无客开窗盼秋宇,携童倚杖听松风。细书题识犹堪辨,后代仿为究莫同。三百年来此完整,文房抚古念何穷。」|这次,为大家专门介绍此件「剔红雕漆书卷式包袱盒」的相关资料与其由来漆史。| |从稍远处观看,此件长方形书函盒似由在盒盖中央打结的锦袱包裹着,走近则会发现,包袱皮其实系用一层层黑緑色漆经几拾次或过百次慢慢堆积然后雕琢而成六菱纹锦地。而书函以雕朱漆装饰,两套书册的外皮包装雕刻不同锦纹,上层书册饰以花卉纹锦地,下层书册饬以博古团龙纹锦地,包布的黑绿漆雕六菱纹锦地与朱漆互相辉映,既能显示书册又能突出包袱存在的特质。由于制作精巧细致,锦袱的皱褶效果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盒构思巧妙,色彩艳而不俗,是这件作品的显著特点。|当我们翻查历史,从而得知各种包袱盒是从雍正朝开始制作,养心殿造办处档案中制作包袱式漆盒的记录主要有以下二条:|一雍正五年郎中海望奉旨:朕看得尔造办处所进的活计俱是朕交下着做的活计,现今造办处匠役有几百名,何必旷闲?尔等寻些活计与他们做。于三月初十日画得包袱式盒样一张,呈裕亲王看,奉王谕:尔等酌量做。于十月二十九日做得各色彩漆锦样包袱盒九件,怡亲王、信郡王呈进讫。|二雍正十年首领萨木哈持出洋漆包袱式盒二件,说宫殿监督领侍陈福传旨:此盒样式甚好,照样将黑、红漆盒做些,画花卉漆盒亦做些。再,盒一件底上有窟窿,不必照此样做。钦此。于十一年五月初一日照样做得漆盒二对,并原样一对,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呈进讫。|以锦袱包裹作为装饰题材肇始于清雍正年间,乾隆年间获得进一步发展。由其是漆器更具代表力,传世作品还有铜胎画珐琅包袱纹盖罐和瓷胎画珐琅锦袱纹瓶等等。根据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曾经命令粤海关照雍正款铜胎画珐琅包袱纹盖罐精心仿制了一件,但要落乾隆款,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乾隆皇帝对锦袱纹的喜爱程度。|此盒雕工精细纯熟,波纹如丝,一刀剔下,不见败痕,表现出乾隆时期雕漆工艺的一种崭新风貌。这种风格的形成有两种原因,一是受明晚期嘉靖、万历雕漆犀利深峻、刀不藏锋之风格影响,二是此时的雕漆造办处「漆作」尚无雕刻匠人,从而便使用了「牙作」匠人。据档案记载,乾隆初年,弘历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的刻竹名匠从事雕漆,乾隆「三年十月十四日,传旨:雕漆盒若漆得时,交牙匠雕刻,钦此。」这种以刻竹技法雕刻的漆器,自然把竹刻那种奇峭清新、精致纤密的风格带到雕漆中来,影响所及,使乾隆雕漆呈现出刀锋犀利精密,棱线深峻有刃之风貌,表现出特有的锋棱之美。所制剔彩器雕刻之精几乎无懈可击,因这一时期更加追求精细纤巧的效果,故无法施刻锦地,研磨也无处可施,纹饰锋棱俱在,成为乾隆宫廷剔彩漆器的显著特点。||以书函式为蓝本设计成的文具匣是清乾隆时期的宫中文房陈设用匣的独有特色。|乾隆皇帝好古,喜爱文化是清代几位皇帝中的佼佼者,|这可从遗下的大量御题诗,文物收藏和他对其收藏品的包装要求,|以及宫中各处的精善陈设中窥探出来。此件剔红书函式包袱盒正是其中一实例。||一件以木为结构,并髹以朱漆数十层后始刻所需纹饰,|称为雕漆,是漆器中所花时间最长的品种。|一件雕漆作品最少都要花上半年以上的时间才告完成。
Preview:
2017年6月6日-7日 10:00-19:00
Address:
北京嘉里大酒店 二层大宴会厅A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