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046 贾蔼力 苍穹之下
Viewed 651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20*100cm
贾蔼力 b.1979 2008年作 布面油彩 在这一“无情”的艺术世界中,贾蔼力却始终坚持以个体来搭建与人类共同精神世界的桥梁。与其他青年艺术家不同,在贾蔼力身上,除了年轻人的抱负和对艺术崇高理想的追求,更可贵的是,他不肯追逐于惊世骇俗的出格创作,不归流于任何的理论观念,更不愿谄媚于甜俗的画面样式。
2006年,贾蔼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在这所秉承着延安鲁艺文艺理念,并至今仍与俄罗斯艺术学院持续交流造型技巧的美术学院中,对于造型能力的要求相当严苛,即便在西方,其早已不是学院体系衡量一个艺术家是否具有艺术潜质的唯一标准。与中国大多数出身于学院系统,从传统绘画训练模式出来的艺术家一样,贾蔼力对于造型技巧的精湛拿捏能够让他胜任于任何想法,并将其流利地表达出来。然而,在他看来,熟练的技巧和学院派的印记并不能满足他持续新鲜的创作状态:“绘画并不能总满足我。我正尝试着寻找更好的途径来表达我想表达的。绘画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有时候我特意试着画不同风格的画;以至让人觉得是由不同画家画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尽力去画每一幅画。”这表明他并不愿意放弃学院的美学基础,却又不得不超越直接的绘画技巧,在沉浸于自身作画意境的过程中,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格调将观者从习惯性的思维中唤醒,从而表达诗意般的精神世界。
为此,贾蔼力的绘画阴郁、混沌、焦虑,仿佛无从搁置,却又处处流溢出一种无比孤独的气质,有着其他青年艺术家极为少有的成熟与深沉。他并不盲从如今繁复多样的艺术思潮,其自身的艺术激情仿若是对与当代流行所异的现代西方艺术史中所推崇的浪漫主义精神的回归,既艺术是那些被众生所误解、嘲弄和遗弃的天才们对个人情感和激情的表达和撞击的产物。他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人生体认交叠于画面中,并以史诗的方式描绘出一种人类处于启示录式的“风景”中,而“风景”的概念所指不是日常之风景,而是通指内在心境在油画媒介上的所有对象化映照。于是,贾蔼力的绘画好似一个天然富有双关答案的谜语一样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呈现了他的个体情感,借由个体化的绘画语言展现于画面之上;同时,这一看似“个体”感受的情感迸发却又回应了人类精神世界中所关注的共同问题。
尽管贾蔼力偏爱具有普世意义与高度精神性的主题,强调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心理呈现,但其创作却依旧饱含着对于日常生活与外部世界变迁的细致考虑。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贾蔼力不断经受着来自现实的伤害与精神的冲击,内心的矛盾、忧虑和失落交织往复。但他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停留于己身,而是选择以个人为基点,逐步扩展到人类社会与环境突变的后果—那些全体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残酷现实与后果。而对于观者来说,艺术家对人类群体的关注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渴求早已从作品中蔓延而出,在巨大的震撼之余,亦是振聋发聩的长鸣警钟。
艺术的救赎性力量对应着现实生活的支离破碎和悲剧色彩,将人类精神上的孤寂和异化照得无所遁形。贾蔼力的画中不断出现在世的孤独者的形象。一个少年或青年男子莫名出现在宏大又荒凉疏离的场景里,孤零零地存在。他或默然伫立,或搬运废旧电器,或俯首阅读,永远是沉默、孤独而无助。他们从不看我们,我们也一直无法看清他们。人几乎没有正面,甚至连五官都要被面具遮掩起来,在一些新画中,模糊的面孔干脆被一再地涂抹、毁坏、掏空。贾蔼力所塑造的人物的唯一状态,就是与他人相疏离。他们在面对自然或机器时,是无法与之倾述的。交流的阻碍源于误读或语境的缺失,并不是画家对其漠不关心,反而是认真地对待,才谨慎地将对话的通道隐藏和伪装起来。反之,解释或叙述都是一种多余。
—吴蔚《作为存在的绘画》节选
Preview:
2021年4月23日-24日
Address:
厦门安达仕酒店一层(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东路101 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