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530 康有为(1858-1927)·行书五言联 纸本水墨 立轴
Viewed 271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144×38 cm.×2 约5.0平尺(每幅)
【释文】云龙远飞驾,天马自行空。 【款识】耀庭仁弟,康有为。 【钤印】康有为(朱文)、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朱文) 【作者简介】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 【上款人简介】黄耀庭(1863-1913),原名黄恭喜,1900年加入兴中会。后任三洲田起义军的先锋官,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起义军中。1905年孙中山与楚楠、黄耀庭等12人在新加坡晚晴园成立同盟分会,1906年奉孙中山之命,往香港筹划潮州黄冈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后回乡定居。 康有为的一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所面临的艰难选择和经历的曲折道路。国家危难之际,他以赤诚的爱国之心,“上书痛陈,前席慷慨,谓瓜分迫于眉睫,非维新无以自强”(梁启超《公祭康南海先生文》),掀起近代中国改革图强的序幕,然而历史的变化复杂而迅速,又让他显得“落伍“起来,从维新到保皇,其心境也不免迷惘、颓唐。然而如康有为者,以一己之身,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自有其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书如其人,康有为的书法取法北魏摩崖石刻,以篆籀之笔写行书,故粗犷大气,真力弥满。郑维翰(字子屏)在《游佟南樊川记》中记载了康的书法特点:“其执笔偏下而中正,大字纯用肘力而兼以腕力,稍小则用腕力而兼以指力,中锋圆笔,左右开张,落笔放而能收,故笔画无直不曲,亦无曲不直,盖得力于钟鼎篆隶,岂偶然哉。”康有为经过大量地临摹和与名家交流,对书法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他从此放弃“帖学”,成为一个“碑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所谓“碑学”,就是研究、学习碑刻的书法艺术。这里所说的碑包括石碑、摩崖刻石、石经、墓碑、墓志、造像碑,以及宋以后的刻帖等。书法史上以南北朝时期的碑刻成就最高,这一时期碑的形制更加规范,碑文书体也完成了由隶书向楷书的过渡,尤其是北朝,从而后世即有“北碑”、“魏碑”之称谓也。中国书法这一传统艺术能够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碑刻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的。 在明清封建的科举制度下,文人为了求取功名,以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和书写那些端正死板、一丝不苟、缺乏生气的“馆阁体”,缺乏变化和创新,导致书法的日趋僵死,失去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后来随着金石学的兴起,有不少文人都在提倡“碑学”,康有为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对于一个“初出茅庐”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不但敢于从理论上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更从实践中创写出了独特风格的“康体”,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此幅《行书五言联》体阔势宽,平正端庄,中宫收紧,下部疏散,结体疏密得宜,字风浑厚雄放,有纵横奇宕之气。体现“康体”的主要特点:“重”、“拙”、“大”。所谓“重”,指的是浑厚、凝炼,有金石之感;所谓“拙”,指的是古朴、率真、有生涩之感;所谓“大”,指的是险峻、舒朗,有高远之感。他书作中运用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的效果,都有很好的体现,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这正是他的别开生面处。而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从创作形式上来说,康有为以对联最为精彩,可见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转折之处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结体不似晋、唐欹侧绮丽,而是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古意。
Preview:
2023年3月24日-25日
Address: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